不只是白石老爷子长寿,齐派的很多画家都是比较长寿的。我们可以掐指头算来。齐白石,开宗立派的宗师,逝世时周岁93;娄师白先生,也就是我的老师,随待白石25年,娄师白先生终年92周岁;还有许麟庐95周岁;崔子范96周岁……这都是上90岁的。另外还有两位比较著名的白石老人弟子,虽然没有上90岁,但也是80多岁——李可染先生,活了82岁;李苦禅先生, 84岁。齐派很多画家,都有长寿的共同点。
![]()
△ 齐白石像
这个现象很有意思。从他们身上,我们是否可以总结出长寿的秘诀呢?我觉得,规律还是有的。虽然每个人的出身、性格、习惯、饮食起居、待人接物都千差万别,但是有一点:他们都是画画的,并且都是画齐派大写意。这和长寿有微妙关联。
写意区别于工笔。工笔画需要“三矾九染”
,包括勾线,都得在画桌前坐下来仔细地画,半天不动窝。一幅工笔扇面,光是勾线,花上半天的时间都是正常的。但是这些齐派名家,他们画的主要是大写意。大写意是怎么回事?笔墨很大,抒发情怀。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这大写意跟我们所说的气功有类似之处。我们说的“胸有成竹”就是说,你要画这竹子,在没有落笔之前,胸中就已经有了成形的竹子形象。有了理念以后,要通过手把它表达出来;这手握着毛笔;笔又接触宣纸,最终在宣纸上表达。这种意念的传达、心性的抒发,您不觉得有一种气功的感觉在里面吗?
![]()
△ 李可染和齐白石老照片
除此之外,齐派大写意还有一个诀窍,其实这诀窍就是一个字:慢。为什么说这个慢字是诀窍?画齐派大写意的关键,我们用四个字来专业概括,
“渴笔缓行”
。
“渴”这个字很形象,就是笔里的水分相对要少,稍微有点干渴。
“缓行”
,这种水分很少的笔,在纸上慢慢这么行笔,笔痕会体现得非常到位。如果说笔里水分非常大,跟大泼墨拿墨汁往纸上倒似的,这就不对了。齐派的行笔最关键是一个“慢”字,李可染先生说得好:
“我从齐老那儿学到的就是一个“慢”字,学白石的神,不学白石的形。
”
可染先生把这个“慢”字说了出来。其实这点,跟我们现在经常倡导的“慢生活”
,也有非常微妙的联系。把我们的生活节奏放慢一些,更多地体验生活,体验我们的心灵,你会感受到更多细节,这种感觉是类似的。可能有一些朋友问,白石老人的画都是大笔墨,感觉他不慢啊,大笔大墨好像都是嗖嗖的,甚至有的题字还写着“白石老人一挥”
。这点,我就用李可染先生的原话来回答。可染先生说:
“别看白石老人经常在画上写‘一挥’,据我观察,白石老人画画从来不挥。
”慢下来,所有的感觉、所有的心性才能很好地抒发。
![]()
△ 李可染和齐白石老照片
还有一点,画大写意画的人是站着画的。不像画工笔,很长时间坐着。一说站着画,您就可以想象作画的场景,需要调墨、蘸水、运笔……各种各样的情况,都得在画案边来回走动。虽然整个画案不过几尺长,但是画成一幅大画,需无数次来回走动。这种感觉俨然就是画家在坚持慢步长走。在养生方面,我们知道生命在于运动。虽然画画是静,但是静中有大量动,每天的行走,累加起来的运动量不可小觑。
画画要研墨。研墨这个过程也很有意思,有一句老话,叫“执笔如壮士,研墨如病夫”
。相对于执笔的力拔千钧,磨起墨来却不同,那种嗖嗖见声的豪放派磨墨方式其实是错的。
“研墨如病夫”
,就要像病人似的,有气无力地研磨,但是墨锭又确实按住,跟砚面接触充分,墨要这么磨出来。而这个时候,手在磨墨,脑子也没闲着,可以充分构思创作内容。生命在于运动,头脑也一样在于运动,磨完墨后,
“执笔如壮士”
,拿起来的不像是一根画笔,而像是长枪大戟。这是画家良好的创作状态。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齐派绘画也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点白石先生做得非常好。他早年曾五出五归,不是一直在家里闭门造车地画。腿要经常动一动,要走出门去,看名川大山。这个过程陶冶情操,还锻炼身体,对于养生是非常有好处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