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奏响荣光,技能点亮梦想
刚刚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
勇夺冠军的代表队回到金职
11月17日一早
学校为他们举行了热烈而温馨的
慰问交流会
欢迎冠军团队归来
![]()
![]()
现场,冠军团队激动地感谢了
学校的全力培养和导师的悉心指导
“没有学校提供的先进平台
和老师们的无私奉献
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绩
这次比赛让我们深刻体会到
新时代金职精神的真正内涵
也让我们对未来的职业道路充满了信心
希望我们的经历
能激励到更多学弟学妹
在技能成才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冠军代表汤学政说道
![]()
团队介绍
指导教师:
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孔慧梅(右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刘超群(左一)
参赛选手:
2022级临床医学专业汤学政(左三)、202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施怡吉(左二)、2023级临床医学专业徐佳淇(左四)
聚光灯下的荣耀已然定格
但冠军背后的故事更值得聆听
现在,就让我们和小金一起
走进世界冠军团队
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汲取他们的成长经验
将这份榜样的力量
化为我们脚下坚定的步伐
共同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
基层痛点为靶
以赛破局的初心坚守
基层医疗的“最后一公里”,藏着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急难愁盼。老年患者基数庞大与基层医院糖尿病防治中急诊抢救能力薄弱的矛盾、慢性并发症早期干预滞后的困境、健康宣教精准度不足的难题,曾是萦绕在基层医者心头的“硬骨头”。
从金职大毕业后,汤学政成为武义县桐琴镇东干中心卫生院的一名医生,对于他而言,这些痛点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诊室里老人痛苦的呻吟,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昏迷时的危急景象。
“那次抢救像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汤学政至今记得,凭借技能竞赛中淬炼的CRASH PLAN查体法,他成功为昏迷老人锁定病情,抢占了黄金抢救时间。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治,不仅坚定了他深耕基层的信念,更催生了组建团队的想法。当在校临床医学专业徐佳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施怡吉听闻他的初心,三人一拍即合——一支横跨“在岗”与“在校”的攻坚团队就此诞生。
![]()
![]()
“我们既想在竞赛中拼出佳绩,更想通过竞赛把技能变为基层能用、群众受益的真本领。”汤学政的话,道出了团队最朴素也最坚定的初心——把通过竞赛淬炼的好技能转化为基层实用的好技术,让创新成果真正落地惠民,这份初心成为团队前行的最足底气。
淬火攻坚赛场
匠心打磨的备赛日常
备赛之路,是一场与自我的较劲,更是一场对大国工匠精神的践行。2025年大赛赛制调整的消息突如其来,团队没有丝毫慌乱,而是迅速开启“白加黑”“连轴转”的攻坚模式。凌晨的学校附属医院实训室,永远亮着一盏不灭的灯:汤学政手持简易呼吸器,反复演示标准操作流程,每一个按压力度、每一次通气节奏都精准到秒,汗水浸透白大褂也浑然不觉;施怡吉盯着智慧医疗辅助系统的屏幕,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为优化参数一次次推翻重来,眼里布满血丝却目光坚毅;徐佳淇则在模拟诊室里反复练习经口气管插管、体外心脏复律,为了提升操作熟练度,她每天坚持实操训练超10小时,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
![]()
![]()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医疗技能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团队成员挂在嘴边的话。为了让技术更贴合基层实际,他们打破专业壁垒,将临床医学与医学检验技术深度融合,每周开展3次跨学科研讨,在思想碰撞中完善方案;依托学校附属医院的真实诊疗环境,他们搭建全真模拟场景,把基层诊室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一一还原,从患者体位摆放的人性化调整,到抢救流程的标准化优化,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当别人休息时,他们在复盘当天的操作漏洞;当节假日来临,他们在实验室里迭代创新设备。正是这份“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让团队在“每日复盘、每周调整”的节奏中,不断逼近基层诊疗的“最优解”。团队将智慧医疗辅助系统与智能设备创新整合,在训练场景真实化、抢救流程标准化、操作过程人性化上实现突破,为破解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救治难题提供了全新方案。
青春蜕变成长
竞赛淬炼的医者担当
从校园学子到赛场尖兵,从理论达人到实操能手,竞赛成为三位年轻人快速成长的“加速器”。对于曾经在课堂上对临床实操略显生疏的徐佳淇来说,备赛的日子是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以前看老师操作觉得不难,自己上手才知道,光是经口气管插管就有几十种细节要注意。”为了攻克这个难点,她对着模型反复练习,主动请教诊疗实战经验,如今的她,不仅能精准完成各项复杂操作,更能在模拟抢救中沉着应对突发状况,成为团队的“实操担当”。
![]()
![]()
施怡吉则在跨学科协作中实现了从“专才”到“通才”的跨越。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她曾专注于实验室数据分析,而备赛过程中,她需要将检验技术与临床救治、智慧系统深度融合。“为了看懂临床诊疗流程,我跟着汤学长泡在诊室里观摩学习,为了优化智慧系统,我时常请教信息领域专家和老师们。”如今的她,既能精准解读检验数据,又能熟练调试智能设备,成为连接各专业的“桥梁纽带”。
而对于汤学政而言,这场竞赛让他从一名基层医生,成长为懂得协同创新的团队带头人。“以前我只关注自己的诊疗技术,现在要考虑项目的整体优化、团队的分工协作。”在带领团队攻坚的过程中,他不仅将基层实战经验倾囊相授,更学会了倾听年轻人的创新想法,在传承与创新中,让基层医疗的“火种”得以燎原。三位年轻人用行动证明:大国工匠精神,不仅在于技艺的精湛,更在于不断突破自我、勇担使命的成长。
医教协同赋能
大国工匠的民生答卷
从基层诊室到世界赛场,这支年轻团队的征程,是我国职业医学教育“产教融合、医教协同”育人成效的生动缩影。
学校附属医院的真实诊疗场景,为他们提供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沃土;跨专业的师资力量,为项目创新注入了多元智慧;而大赛的竞技平台,则让他们在与高手过招中不断精进技艺。
![]()
“我们的创新,始终瞄准基层的‘急难愁盼’。”团队研发的心电图仪智能机械臂,破解传统心电图机线束缠绕、吸球脱落和肢体导联迟缓等痛点,并缩短操作时间1分08秒;构建的云医数字康养平台,满足学生多元化自主训练需求,化解了学生训练机会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形成“训练-追踪-评价-提升”个性化成长闭环;开发的智慧医疗辅助系统,解决急救过程中记录难同步、记忆有偏差的隐患,实现实时记录、杜绝回忆偏差,确保数据的真实、完整与时效。如今,他们正努力将项目成果在金职大附属医院和部分社区卫生院进行试点应用,让“家门口的健康守护”从愿景变为现实。
![]()
青春灼灼,其志可嘉;匠心熠熠,其行可赞。在健康中国建设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汤学政、施怡吉、徐佳淇们正以青春为笔、匠心为墨,在世界赛场彰显中国青年的使命荣光,在基层一线践行职业教育的时代担当。他们用行动深刻诠释:大国工匠精神,既是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更是扎根民生的责任担当;职业教育的价值,既在于培养技艺精湛的行业工匠,更在于培育服务国计民生的时代栋梁。未来,这支年轻的团队还将继续勇毅前行,让健康福祉惠及千家万户,让大国工匠精神在青春逐梦的征程中薪火相传,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注入不竭青春动能。
来源丨医学院
文字丨汪妍 周飞腾
图片丨郑胜杰 孙立臣 等
编辑丨王璐
审核丨楼宏强 卜晓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