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朋友发来信息:“过不下去了,这次一定要离婚。”紧随其后的,是长达20秒的语音叹息。我回:“这次又为什么?”她沉默片刻,答:“他觉得我太自我,我觉得他不够懂我。”
不知从何时起,“自我”成了许多婚姻中的暗礁。两个相爱的人,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入婚姻,却在日常琐碎中,把家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所谓自我意识过强,就是心里装满了“我”——我的感受、我的付出、我的委屈,却唯独看不见“我们”。
![]()
曾在餐厅目睹一对夫妻争吵。妻子抱怨丈夫点的菜不合口味,丈夫无奈:“上次你说都可以,我就按自己意思点了。”妻子声音提高:“在一起十年了,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都不知道吗?”丈夫沉默低头,那顿饭在压抑中结束。
看似是点菜的小事,背后却是“你要懂我”的执念。我们总期待对方是自己肚里的蛔虫,一个眼神就明白所有心思。却忘了,即便是朝夕相处的夫妻,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古人讲“修身齐家”,顺序从不会错。修身的第一步,正是破除“我执”。
![]()
《道德经》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婚姻中,既要有知人的智慧,更要有自知的清醒。那位指责丈夫不懂自己口味的妻子,可曾懂得丈夫点菜时想着为她补充营养的苦心?可曾看见他默默记住她生理期不吃辣的细心?
我执重的人,活像戴上一副扭曲的眼镜——放大自己的付出,缩小对方的努力;放大自己的委屈,缩小对方的不易。
认识一对结婚四十载的老夫妻,至今恩爱如初。问其秘诀,老人笑道:“年轻时也吵。后来学会一件事——生气时,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一定是对的吗?换做我会做得更好吗?这件事三年后还重要吗?”
![]()
三个问题,如清泉浇灭怒火。老人说,问完这三个问题,九成的气都消了。
这正是国学中的“自反”功夫。《孟子》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事情不如预期时,不指责对方,先回头检视自己。不是一味忍气吞声,而是明白——婚姻是修行的道场,伴侣是照见自己的镜子。
苏轼与王弗的婚姻虽短却情深。王弗不仅记性佳,更常在屏风后静听苏轼与客交谈,事后坦诚给出建议。她深知丈夫才高却也天真,于是用智慧辅佐,而非强势改变。苏轼后来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千古绝唱,其中深情,何尝不是对妻子当年智慧的铭记?
好婚姻,是两棵树的并肩,而非藤蔓的缠绕;是两个完整灵魂的相遇,而非半个人的寻找。
幸福的婚姻,需要“去自我中心”的修炼。
《坛经》记载惠能名言:“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见世间过,不是是非不分,而是明白——改变自己是智慧,改变别人是妄想。
放下自我,不是丧失自我,而是成就更大的自我——从“我”到“我们”。如同两个不同音色的乐器,在相互磨合中奏出和谐乐章。
![]()
这个过程需要“守拙”的智慧。曾国藩家书屡次提及“尚拙”,懂得在家人面前“不逞能”,其实是极高的智慧。婚姻中的“守拙”,是在无关原则的小事上主动“输”,在言语争执时主动“退”,在情绪上头时主动“停”。
最动人的婚姻,不是郎才女貌的天作之合,而是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我愿为你放下我的固执,你愿为我收起你的锋芒。
婚姻的真谛,不在寻找完美的人,而是在不完美中,学会彼此成就。
点菜争执的夫妻,若能各退一步——妻子直接说出想吃的菜,丈夫欣然采纳;或丈夫主动询问,妻子温柔回应——结局会完全不同。
所谓恩爱,是说话时多想三秒,生怕伤着对方;是做事时多问一句,盼着对方欢喜。
婚姻这条路漫长,愿我们都能修得一颗通透的心——心里既装得下自己,也装得下对方。当两个“我”慢慢融合成“我们”,才能在风雨人生中,携手走到白头。
此时窗外月色正好,愿天下有情人,都能在婚姻这门功课里,破除我执,修得一颗柔软心。如此,方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品出幸福的真味。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