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星标★关注,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科技传播·智见
COMMUNICATION
gg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加强国家科学技术普及能力建设”,这是对党的二十大“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部署的进一步深化与落实。科普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紧密协同。科普能力是衡量科技创新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更是塑造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社会生态的关键纽带。
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当前我国科普能力建设在资源供给、人才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短板,如何以多元、协同、开放的视野推动科普能力建设是新时代科普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必答题。
![]()
新时代科普的价值和地位愈发凸显
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科技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关乎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 位置,科普的价值和地位也愈发凸显,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服务经济社会和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均 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科普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阶梯
科普不仅发挥传递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功能,更是引导社会价值观的牵引力。科普潜移默化地培育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公众能够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积极理性地参与科技事务,塑造理性、文明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科普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方面,科普能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产业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科普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育更广泛的新兴科技产业市场需求。
普及前沿科技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可以提升公众对新兴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为产业发展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
科普是培育创新人才的蓄水池
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科普在服务创新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搭建多元化、跨领域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专业交流互鉴,为科技工作者积极探索前沿领域、拓宽学术视野提供帮助。科普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发挥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功能。
科普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塑造创新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科普能力是面向全社会提供科普产品与服务的核心能力, 其既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氛围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公众双向“奔赴”的关键纽带,更是新时代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题。深入系统地思考如何提升科普能力,是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现实要求。
![]()
科普能力建设尚存在短板
科普能力是衡量科技创新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的布局下,需要突破传统的科普框架,从科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的大科普发展格局的视野下重新审视科普能力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我国科普能力建设在政策引导、统筹协调、支撑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等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与科技创新协同不足、与人才培养衔接不畅、与公共服务需求匹配不充分等方面。
第一,科普赋能科技发展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我国科技创新实力持续增强,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但在科普转化层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具备较高科普价值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成果普及率不高,尚未建设有效渠道和平台对丰富的科技资源进行科普转化。
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新知识科普不及时不充分,针对前沿科技的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需要大幅提升。作为重要创新主体的企业,开展科普的协同机制缺失,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尚未开发。
第二,科普服务均衡化普惠化程度不足
科普的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科普资源相对缺乏,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对较低。
基层科普组织力量薄弱、基层科普人员不足等问题较突出,近年来城市社区、农村的科普(技)专用活动室、场地持续减少,乡镇等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需加强。
省市县各级科普资源统筹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科普资源流动存在层级与区域壁垒,导致优质科普资源利用率低,影响基层科普服务效能。
第三,科普人才队伍发展的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科普专职人员比例偏低,科普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培训力度都需加强。
2023年,科普专职人员为29.32万人,占科普人员总规模的13.6%,专职科普创作人员、科普讲解人员数量尤其偏低。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区已着力推广科普专业职称评价,但存在晋升渠道受限等问题,导致人才队伍建设内生动力不足。
此外,仍存在科研与科普相脱节的现象,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程度相对较低。
第四,科普智能化水平需进一步加强
适应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智能化科普创作、传播相对滞后,科普内容生产端与互联网服务平台协同不足,未能形成优质科普信息精准推送到各类人 群的有效机制。数字化科普内容标准化、专业认证或审核等机制亟须完善,针对网络中与科学相关的虚假信息,快速响应精准辟谣的机制有待强化。
第五,科普国际交流合作仍需深化
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下多元包容、广泛参与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普国际交流合作在全球资源统筹与协同整合、国际科普组织建设、国际科普交流中主动发挥作用等方面都需进一步提升,亟待创新交流形式、拓宽覆盖领域、加强科技人文交流,提升国际合作效能与辐射范围。
![]()
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的路径
第一,聚焦科技强国建设需求,加强高质量科普资源供给
围绕“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的目标,加强相关宣传内容的建设和针对性供给,注重引导和培育公众的科学理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等。
加强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领域,如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的科普宣传和内容制作。
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资源科普转化机制,增强这类主体提供科普产品、开展科普活动的能力,提高公众对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理解和支持,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科普能力共建模式
科普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同推动。
政府要在政策制定、规划布局、资金支持等方面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团体和组织应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科普需求。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要推动企业尤其是科技 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科普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相结合。
第三,创新科普能力建设模式,提升服务效能
推动科普内容生产传播的全面智能化转型,制定人工智能+科普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标准,创作更多兼具前沿性、趣味性、体验性的优质科普作品。以“中央厨房”模式打造国家科普资源库和平台,整合各类科普资源,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科普服务。
开展对科普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定、定期培训等工作,提升科普人才培养专业化水平,为科普人员职业发展提供更多保障。加强科普国际交流合作,注重引进与输出相结合,推动中国科普走向世界。
-本文作者王丽慧是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科普政策、科学文化研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