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岁刘奶奶换上“新关节”后,骨关节康复科医生让她从轮椅站起来了!
导语
摔一跤,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只是“拍拍灰”,但对87岁的刘奶奶来说,却意味着左腿股骨颈骨折、一次髋关节置换手术,以及术后漫长的康复之路。
![]()
当她被轮椅推入西安工会医院骨关节康复科时,左髋还肿着、疼着,连自己翻身都难。16天前的那台手术给了她一个“人工关节”,但真正让她找回“走路自由”的,是后面那一连串看似普通却至关重要的康复环节……
手术只是开始,康复才是“持久战”
2025年10月底,刘奶奶在家不小心摔了一跤,左髋剧痛,不能动。送到医院后被诊断为“左侧股骨颈骨折”。10月30日,她在腰麻下做了左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很顺利,但术后16天,她依然左髋疼痛、活动受限,走路成了奢望。
“手术成功≠功能恢复”,这是骨科康复领域常说的一句话。刘奶奶被转到西安工会医院骨关节康复科时,副主任医师史超一眼就看出了她的问题:左髋肿胀、压痛,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左下肢肌肉已出现轻度萎缩,肌力只有3级(正常为5级),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人。
“老人家,咱们不急,一步一步来。”史超副主任医师对她说。
![]()
康复计划:从“动不了”到“走回家”
刘奶奶的康复档案里,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评估与计划。那不是一堆冰冷的医学术语,而是一张为她量身定制的“行动地图”:
近期目标:缓解左髋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肌力,建立本体感觉;
远期目标:恢复行走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最终回归家庭。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康复团队为她制定了一套“组合拳”:
心理疏导+健康宣教:先让奶奶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配合治疗;
运动疗法+关节松动训练:像“零件保养”一样,慢慢把新关节的活动范围练开;
平衡功能训练+步态调整:重新教会身体如何稳定地站立、行走;
文体训练+日常生活指导: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让她重新学会穿衣、上厕所、走路……
“康复不是‘躺着养’,而是‘动着练’。”史超副主任医师说,“尤其是高龄患者,如果不尽早介入康复,容易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肺炎、血栓等并发症,那就真的‘一卧不起’了。”
![]()
康复现场:疼痛从3分降到0分,肌力从3级提到4级
在康复治疗室里,刘奶奶每天都要完成一系列“任务”:
在治疗师辅助下,她小心翼翼地做髋关节屈伸、外展;
利用器械做肌力训练,左腿从抬不起来到能坚持10秒、20秒;
平衡训练时,她双手扶着栏杆,尝试把重心从左腿移到右腿……
起初,她的疼痛评分(VAS)是3分,左髋屈曲只有40度(健侧110度)。经过系统性康复,疼痛逐渐减轻,关节活动度也慢慢改善。
“我们不追求‘快’,而追求‘稳’。”史超副主任医师强调,“尤其是髋关节置换术后,要注意避免某些特定动作,防止假体脱位。每个动作都要在安全范围内循序渐进。”
![]()
康复,是一场医患共同的“马拉松”
刘奶奶的康复之路,也是很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缩影。据统计,老年人髋部骨折后,如果仅手术而不做规范康复,一年内的致残率高达50%,甚至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手术是‘救急’,康复才是‘救功能’。”史超副主任医师说,“我们不仅要关注患者的骨头长没长好,更要关注TA能不能走路、能不能自理、能不能有尊严地生活。”
![]()
如今,刘奶奶已从轮椅转移到了助行器,左下肢肌力提升到4级,疼痛基本消失。她笑着说:“我现在能自己翻身了,也能扶着走几步了。我想早点回家,给儿子们做饭。”
从轮椅到助行器,从3分疼痛到0分,从依赖他人到逐步自理——这不是奇迹,而是现代骨康复医学的力量。当今社会,像刘奶奶这样的高龄手术患者正越来越多,而术后康复的普及与规范,正成为他们重启人生“第二春”的关键。
“康复,不只是治疗疾病,更是重建生活。”史超副主任医师说。
(为保护患者隐私,刘奶奶为化名)
备注:本文依据真实康复案例改编,旨在科普骨关节术后康复的重要性,不涉及任何医疗广告宣传。所有治疗建议均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
稿件来源 | 骨科
内容 编辑 | 外宣 办 安明艳
稿件审核 | 骨 科 史 超
发布审核 | 外宣办 谭晓青
《西安工会医院·西安康复医院宣传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