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读了一本非常有启发的书——《脂代谢健康管理》。
这本书不仅深入探讨了脂肪代谢和代谢性疾病,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健康管理方法。
里面的内容其实跟我们的日常健康关系特别大,尤其是那些慢性代谢性疾病,书里的方法对改善这些问题非常有帮助。
![]()
书的作者是李枫主任,是江苏省肿瘤医院的主任医师,也是在低碳医学领域备受认可的专家。
他在《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癌症杂志》和国际期刊J IMMUNOTHER等中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学术背景非常强!
![]()
其实李主任写这本书的出发点非常简单,他发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疾病却依然无法治愈,很多治疗方法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他想从研究脂肪代谢这个方向,来帮助大家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健康问题。
而李主任也确实做到了,很多长期受疾病困扰的患者,通过他建议的脂代谢疗法,不仅改善了病情,甚至有的患者彻底痊愈!
我们之前也做过李枫主任的专访视频,视频里他分享了很多真实的治疗案例,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点击观看~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不仅对于那些想要改善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人非常有价值,对于大家的日常健康管理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所以我想把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分享给大家。
接下来,我就从调整饮食、消化系统和排毒系统这三个部分,来给大家介绍介绍书中的重点内容吧~
![]()
说到健康,第一步永远是从饮食开始。
毕竟,我们获取能量最直接的来源就是食物,其中对健康影响最大的,就是脂肪、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类)和各类微量营养素。
![]()
它们共同构成了身体代谢的基础,却也最容易因为摄入比例失衡,或热量过多、过少,而成为慢性疾病的隐患。
因此,想要真正理解脂代谢健康管理,就必须从这三大类入手,重新认识它们在身体中的作用与平衡。
![]()
要理解脂代谢,首先必须从脂肪谈起。
这一章的核心,就是打破我们一直以来对脂肪的误解,尤其是关于饱和脂肪酸的偏见。李枫主任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脂肪:
![]()
我们一直认为饱和脂肪是导致心脏病和血脂升高的罪魁祸首,但这一切始于1958年的“七国研究”,研究提出脂肪是健康的大敌。
然而,这项研究存在严重的学术造假问题,却至今依旧影响着我们的饮食观念...
![]()
![]()
现有的研究证明,动脉硬化的根本原因不是胆固醇,而是慢性炎症。而我们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来源于自我合成,而非食物。
![]()
天然脂肪(如猪油、牛油等)中的饱和脂肪酸,实际上对健康是有益的。
反之,精炼植物种子油和反式脂肪才是对身体真正有害的脂肪,它们不仅促进炎症,还会对心血管和脑细胞造成损害。
![]()
![]()
饱和脂肪酸还能帮助改善血脂,使低密度脂蛋白(LDL)变得更大更蓬松,减少血管堵塞的风险。它还具有促进矿物质吸收、转化为酮体供能、增加饱腹感等作用。
![]()
这章的内容告诉我们,饱和脂肪酸并不是健康的敌人,它其实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正确认识脂肪代谢,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对健康的作用,对改善我们的饮食结构、预防慢性疾病至关重要。
![]()
所以,不要听到脂肪,就觉得害怕啦。
![]()
第二章,就来到了我们熟悉的糖,而它也是影响脂代谢最主要的原因,重点分为以下几部分:
![]()
我们常见的原发性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痛风、动脉粥样硬化,甚至癌症,都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
这类疾病的发生,通常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有关,而糖正是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果糖。
![]()
人体对果糖的吸收有限,当健康成年人一次性摄入50g果糖时,超过一半的人都会出现吸收不良的症状。
而且,果糖还会增加肥胖、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
![]()
![]()
研究发现,葡萄糖是癌细胞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糖分充足的环境中,癌细胞能大量摄取葡萄糖,从而快速获得能量、加速分裂和扩散。
![]()
长期的高糖状态,还会导致胰岛素和生长因子水平升高,为肿瘤细胞提供“生长信号”。
从这个角度看,高糖饮食确实会为癌细胞创造更有利的生存环境。
![]()
糖虽然不是毒药,但长期过量摄入会破坏人体的代谢平衡。
![]()
大家在生活中还是要尽量少吃点糖,特别是配料表中有白砂糖、果葡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的饮料零食。
另外,像麦芽糖浆这类主要由麦芽糖和葡萄糖组成的甜味剂,也会迅速升高血糖,同样需要控制。
![]()
在李主任看来,铁、维生素C和维生素D这三种营养素,不仅维持着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还能在疾病预防中发挥关键作用。
![]()
所以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这三种营养素,帮助大家理解它们在健康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
铁是我们身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然而地球上能够被生物利用的铁非常稀缺。为了充分利用铁,人体建立了一整套储存和转运机制。
实际上,人体每天的排铁量不到1mg,这是因为铁对健康至关重要。
![]()
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限铁机制”:当感染或炎症发生时,身体会通过限制铁的供应来“饿死”细菌,从而抵御感染。
所以,铁不仅是我们健康的必需元素,还直接影响免疫反应。
![]()
不过,铁的摄入和储存过多也会带来潜在的风险,比如引发慢性病。你可能没想到,铁的过剩还会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问题相关联。
那么,如何才能确保铁的平衡,避免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呢?李主任在书中给出了详细的建议,值得去看看!
![]()
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
它不仅能预防坏血病,还能增强免疫力、促进组织修复、参与解毒等重要功能。然而,我们的身体无法自行合成维生素C,只能通过食物获取。
![]()
虽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失去了合成维生素C的能力,但这也让我们减少了葡萄糖的消耗,并促进了人类的进化。
不过,维生素C缺乏时,免疫力下降、抗氧化能力减弱等问题都会随之而来。
![]()
有趣的是,维生素C不仅保护健康细胞,还能选择性地诱导肿瘤细胞死亡。
但要实现这一效果,维生素C的浓度需要达到1000μmol/L以上,而仅通过口服补充几乎无法达到这一浓度,通常需要静脉注射。
关注癌症疾病的朋友,这一章节非常值得看。
![]()
维生素D,是我们从阳光中获取的重要营养素。它不仅帮助我们吸收钙质,维持骨骼健康,还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却让维生素D的合成变得越来越困难。
长时间待在室内、过度防晒,使得全球有大量人群维生素D缺乏。最新调研显示,我国有61.3%的人维生素D不足。
![]()
维生素D缺乏对健康的影响远远超乎我们想象,它与免疫系统的健康、骨质疏松、甚至癌症的风险相关联。
了解这3种营养素,对我们的健康管理真的十分重要!
![]()
说完饮食,我们再来聊聊脂代谢健康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是机体内部的八大系统之一,它不仅负责吃进去、排出来,更决定了脂肪能不能被好好利用,身体的代谢废物能不能顺利排出去。
所以,李主任在这一章节重点介绍了口腔、胃、肠道三个部分对健康的重要性。
![]()
口腔作为整个消化系统的起点,所有食物在进入胃和肠之前,都要先经过它。这里不仅负责咀嚼食物,还可以通过唾液中的酶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
如果口腔环境不健康,比如炎症、菌群失衡、牙周感染等问题,影响的不只是咀嚼和吞咽,还会改变唾液的成分从而影响整个消化过程。
换句话说,口腔状况直接决定了身体吸收营养的效率。
![]()
口腔溃疡,大家都长过吗,小小一个白点,但是非常影响吃东西。
那为啥会长口腔溃疡呢?从本质来看,是因为旧的上皮细胞脱落,新的又没能及时补上。
除了不小心咬了自己一口,营养素的缺乏、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消化功能障碍、免疫失衡以及口腔菌群失衡都会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
![]()
尤其是口腔菌群,它在维护口腔生态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菌群失衡,细菌就会乘机入侵牙龈、牙齿,引发各种口腔问题,甚至影响全身健康。
所以,李主任给出了这些建议:
![]()
还有令人苦恼的口臭问题,也跟口腔菌群有着极大关系。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勤刷牙,使用牙线、冲牙器,多多关注口腔健康,有需要及时看医生。
牙口不好的朋友们,一定要重点阅读这一小节!
![]()
说个大家不知道的,人的衰老其实是从胃肠黏膜开始的,而且它们比其他器官要衰老地更早更快。大概在50岁左右,就会有一半的胃黏膜出现萎缩。
而胃酸和幽门螺杆菌,是影响胃健康比较常见的问题。
![]()
提起胃酸,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烧心、胃反酸水。但其实,胃酸对健康十分重要。它可以消化食物、清除毒素,甚至改善过敏和自身免疫问题。
![]()
胃酸分泌不足或过少,容易出现胃食道反流、餐后嗳气、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肠道感染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造成胃酸减少的常见原因包括:营养素缺乏、幽门螺杆菌感染、吃饭太快、长期服用降胃酸的药。
如果存在胃酸分泌不足的情况,李主任建议:
![]()
![]()
幽门螺杆菌是与人类共存了数万年的细菌。
虽然它确实可能导致胃溃疡和胃癌,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病,风险约为1%~10%,且不同菌株的致病性差异很大。
![]()
有趣的是,部分研究发现,儿童期携带幽门螺杆菌与过敏、哮喘、湿疹的风险降低有关,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胃酸返流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率。
不过,对于毒力较强的菌株感染者,仍需注意:
![]()
这样可以帮助降低胃部炎症,保护胃黏膜健康。
![]()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而肠道菌群作为清除病原体的“利器”,跟人体的免疫系统关系密切。
李主任在书里说的一句话特别贴切:“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选择了什么样的肠道菌群。”
![]()
![]()
肠漏是指肠道屏障受损,导致原本不该进入血液的物质“漏”入体内,从而引起帕金森综合征、阿尔兹海默病、溃疡性结肠炎、皮炎、湿疹等一系列疾病和症状
![]()
之所以肠漏这么常见,跟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①经常吃快餐或添加剂很多的精加工食品、含抗生素的奶制品、大量摄入糖和精炼脂肪酸;
②过度消毒、抗菌,减少了微生物的多样性,削弱了免疫系统的调节;
③杀虫剂和工业化农业可能让土壤微生物与矿物质循环受损,使食物中的营养密度下降;
④长期压力和睡眠不足,会通过“肠-脑轴”影响肠道健康;
⑤一些药物(如布洛芬等NSAIDs)可能损伤肠黏膜。
![]()
李主任认为,保护肠道最直接有用的办法,就是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
做到这些,我们的肠道健康基本上就有保障啦。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认识到了消化系统的重要性,它不仅仅能帮助食物消化,在整体代谢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吃进去、消化掉后,接下来的这一章,就主要带大家认识一下人体的解毒系统了,也是完成脂代谢的最后一部分。
在李主任看来,很多现代疾病的根源,其实都和长期慢性中毒有关。虽然听起来有点吓人,但现实确实如此——很多人可能都处于慢性中毒状态。
![]()
是不是很震惊,好好的,怎么就中毒了呢?
其实,这些信号,都是慢性中毒的表现:疲乏、肌肉酸痛、关节疼痛、长期鼻炎或头痛、便秘、睡眠差、注意力不集中、爱吃零食、有皮疹、痤疮、口臭......
甚至像帕金森综合征、阿尔兹海默病、心脏疾病、慢性疲劳综合症、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消化系统疾病等,也都和体内毒素堆积有关。
![]()
之所以没什么感觉,是因为体内毒素没有达到超载的程度。
而且,人体自带一套解毒系统,我们的皮肤、血管、呼吸道、肝脏、肾脏以及消化系统,每天都在往外排毒。
![]()
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它的排毒方式就是出汗,如果身体排毒受到阻碍,就可能出现痤疮、湿疹等各种皮肤问题。
![]()
所以说,偶尔出点汗其实是好事。适量的运动、蒸个桑拿、泡个脚,都能帮助皮肤完成排毒任务。
![]()
肝脏就更厉害了,它不但可以排毒,就连解毒也不在话下。当毒素进入体内后,肝脏会通过吞噬或化学分解作用来清除毒素。
吞噬作用:“吃掉”毒素,直接清除有害物质。
化学分解:把毒素进行分解,再让被分解的物质和体内其他成分结合,变成能溶于水的无害废物,然后随着粪便或尿液排出。
![]()
简单点说,就是肝脏先“拆解”毒素,再“打包”成垃圾,最后通过身体把垃圾丢出去。
![]()
但如果这时候过滤尿液的肾脏坏了,肝脏排毒再努力,毒素也不能排出体外。
这恰恰说明,肾脏在整个排毒系统中同样至关重要,只是它的重要性通常被我们忽视了。
![]()
很多人都觉得只要不喝酒、不吃药就不会伤肾,其实有点片面。
因为真正影响肾功能的,不只是药物和酒精,高盐高糖饮食、代谢异常,都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
李主任建议,要想保护肾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这章内容让我们认识到,其实人体每天都在默默地排毒,只有改变错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保护好这套宝贵的排毒系统。
关于脂代谢管理的实操方法,李主任在书里进行了详细讲解,因为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展开了。想具体了解、学习的朋友,可以去书里仔细看看。
![]()
好啦,本次新书分享就到这里。其实讲了这么多,核心内容很简单,那就是希望大家能通过脂代谢管理,获得健康又简单易行的生活方式。
有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痛风等慢性代谢问题的朋友,强烈推荐你们去看这本《脂代谢健康管理》!
不过这本书还没有正式上线,因为我们跟李枫主任也是老朋友了,所以鸡侠提前拿到了样书分享给我们看。
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添加「 小野兽 」的微信,等过几天书上线了,我们会第一时间在社群里通知大家的!
![]()
内容 ✏️ 来源
Icy
内容 ⌨ 排版
Icy
本文设计
小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