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进入11月,欧洲在涉华问题上的动作开始频繁起来,政治上的挑衅与经济上的限制交织,形成了一幅令人侧目的图景。欧洲议会再次允许“台独”分子在议会大楼大肆炒作,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美琴以官方身份登堂亮相,这一举动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中方迅速以“四个严重”定性事件危害,并在12小时内进行了多轮严正交涉,但欧方却以“议会活动不代表政府立场”来卸责,完全无视这一行为对中欧关系的破坏性影响。从10月7日欧盟特别会议妄评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到11月7日议会纵容台湾高层公开活动,欧洲在台湾问题上的挑衅几乎成了例行公事,一部分反华势力与“台独”分子勾结谋私利的险恶用心暴露无遗。
政治挑衅的余波尚未消散,经济上的打压又接踵而来。11月6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原产中国的新乘用车及轻型卡车轮胎发起反补贴调查。挪威、丹麦、英国更是对中国电动大巴发起所谓“安全调查”,声称存在“远程操控”“远程熄火”等荒谬问题。在调查启动至今,相关国家未能提供任何实质案例或技术证据,而中国企业多次论证产品数据安全完全符合欧洲标准。欧委会以“有罪推定”方式限制中国产品销售,本质是保护主义思潮作祟,与欧洲历来宣称的自由贸易理念背道而驰。
![]()
科技领域的打压同样不留情面。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推动立法,将“5G网络安全工具箱”升级为强制规则,要求成员国逐步清除华为和中兴设备,并切断对使用这些设备的“全球门户”计划的资金支持。这种在缺乏事实依据下的排斥,不仅违背市场经济原则,也可能拖累欧洲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然而,西班牙7月仍顶住美欧压力与华为签署1230万欧元合同,说明公平市场对于中国技术的认可依然存在。
欧洲近期一系列对华动作,并非完全出于自主战略考量,而是在内部发展困境与外部压力双重夹击下的被动反应。美国的战略牵引明显,特朗普通过三角关系操作,让欧洲在对华政策上充当“马前卒”。从英国炒作电动大巴“安全风险”,到德国推动清除华为5G设备,再到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背后无一不是美国施压的影子。部分欧洲国家和政治势力则借机谋求私利,迎合美国挑衅,掩饰自身经济焦虑。
![]()
经济内顾的压力同样明显。欧洲经济增长乏力,产业竞争力下降,中国在电动汽车、机械设备等领域的迅速崛起让欧洲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在欧洲14国销量同比增长近40%,市场份额提升至8.82%,强劲的竞争态势让欧洲企业焦虑倍增。光伏逆变器、电动大巴、稀土等关键领域的中国优势,也加剧了欧洲的紧迫感与不安。产业焦虑与供应链依赖相叠加,使得欧盟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容易采取对华过激措施以转移内部矛盾。
另一方面,欧洲内部利益分歧严重,各国战略目标不一,导致对华政策难以形成统一、连贯的战略。即便是法国与德国这样的战略自主倡导者,也因内部政治局势及领导力问题,无法有效整合全欧立场。这种内部分化,使得一旦面临外部压力,保护主义情绪便迅速蔓延,理性决策往往被短期政治算计所替代。
![]()
欧洲近期的涉华负面举措,短期内对中欧关系造成明显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却更可能损人不利己。政治上的挑衅破坏信任,经济与科技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可能拖累自身发展。唯有回归理性务实,尊重战略自主,公平对待中国企业,欧洲才能真正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在全球多极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中稳住航向。
当前,欧洲在涉华问题上的连环出手,显现出内部困境与外部压力交织的特征。政治挑衅、产业打压、科技封锁,表面上是对中国的防御,实质上是欧洲自身的不安和焦虑的映射。面对中国市场的崛起与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唯有独立判断、务实合作,才是欧洲在全球舞台上赢得尊重与利益的正确之道。未来的中欧关系,需要理性回归,而非情绪化博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