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德国为沈伯洋打开大门后,中方宣布德财长访华,中德该好好谈谈了

0
分享至

德国一边给“台独”开门,一边派财长访华?这事真得说开了

先把事说清楚。

11月12号,那个被重庆公安以分裂国家罪立案、早就被列进“台独顽固分子”清单的沈伯洋,突然出现在德国联邦议会。

不光是去旁听,他还是去参加听证会的。

主题还是什么“应对中国虚假信息战”之类的议题。

人刚到那儿,就跑到议会大楼门口拍视频,挑衅地说什么“大陆说我一出国就会被抓纯属谎言”。



就这事发生两天后,中国外交部宣布:

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11月17号来中国访问。

一边对“台独”放行,甚至可以说是抬轿子;

一边又急急忙忙派财长带队来谈合作。

德国这波操作,到底想干嘛?确实得好好聊聊。

先说德国这次到底做了什么。

沈伯洋是谁,中方早就说得很清楚了,他不是普通台湾人士,而是明确搞“台独”的那拨人。

大陆已经正式立案侦查,他在我们这儿是犯罪嫌疑人。

按正常逻辑,一个国家要是重视跟中国的关系,起码不会主动邀请这种人,在议会这种正式场合给他搭台子。

德国联邦议会这次搞的,还是人权委员会参与的听证会,不是什么民间沙龙。

这就已经不是“个别议员个人行为”这么简单了,而是带着官方背书味道的政治动作。

更离谱的是,前脚刚给“台独”分子上场发声,后脚德国议会就通过了一个法案,给本国政府更大权力,可以以“高风险”为由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关键基础设施。



你说巧不巧?

涉台问题上来一刀,经贸合作上再来一刀,

然后又转头说:咱们好好谈谈合作、市场、供应链?

这要说一点矛盾都没有,谁信。

不过德国这两年,对华态度一直是这种“又要、又要、还要”的状态。

一方面,政界里不少人跟着美国节奏走,

上来就是什么“价值观外交”“制度竞争”,

嘴上说尊重一个中国原则,行动上各种掏心思搞限制、搞审查、搞“去风险”。

比如之前外长瓦德富尔,本来定好了来中国访问,

结果出发前自己先炒了一波台海议题,指手画脚,

被中方严正表态后,行程直接黄了,只好自己找个借口说“行程安排问题”。

另一方面,德国企业界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巴斯夫、奔驰、大众、西门子,这些大公司一个比一个现实。

巴斯夫的CEO就公开说,化工行业要想继续往前走,离不开中国;

他们在湛江砸了近百亿欧元,这不是做慈善,是看中了长远利益。

数据更直白。



今年前八个月,中国又重新超过美国,成了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中德贸易额1600多亿欧元,这里面是真金白银,不是嘴上说说。

中国德国商会的调查更扎心:

九成多德企说要继续在中国干,

一半多还打算加大投资。

所以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德国对华政策看着那么“分裂”——

政界被意识形态牵着走,喜欢讲“价值”“安全风险”;

企业界只算账:市场在哪儿,供应链在哪儿,利润在哪儿。

这两拨人拉扯来拉扯去,就成了今天这种局面:

既不敢真跟中国翻脸,又总想在政治上“秀存在感”。

再看这次来访的克林拜尔。

别看标题是“副总理兼财政部长”,

他这次来,不是为了给谁做政治检讨的,

而是带着一大堆现实问题来的。



随行阵容很清楚:

德国央行行长、金融监管局负责人,大银行、大保险公司的高层齐聚一团。

这说明啥?

第一,想谈金融开放,

希望德企在中国能拿到更多金融业务机会,钱能赚得更顺。

第二,想保稀土、关键原材料供应安全。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车、风电、军工、高端制造,都离不开稀土。

开采国家有几个,但深加工、产业链配套,中国现在是最完整的。

德国现在跟着美国喊“去风险”,嘴上挺硬,

但企业实际生产一算账:

没有中国这块,很多关键材料真不好找替代。

第三,想要中方给德国企业吃“定心丸”。

这几年全球经济疲软,欧洲这边压力很大,

德国工业订单连跌,经济增长疲到不行,“欧洲火车头”都快变“拖车头”了。

德企焦虑什么?

一怕全球需求不振,二怕地缘政治搞出新风险。

所以财长亲自来,要的就是:中国这边能不能给点稳定预期?规则能不能更透明?合作能不能再往前推一步?

第四,他们也会提地缘政治,比如乌克兰问题,希望中国在对话斡旋上多发点力。

这些诉求,本质上都指向同一个现实:

德国现在哪儿都不敢放弃中国。



你说它“去风险”也好,“战略自主”也好,

到关键时候,它最担心的还是:

如果中国这块市场出问题,德国经济怎么办?!

那我们再回到沈伯洋这件事。

很多人可能心里会不爽:

既然德国这样弄“台独”,我们还接待他们财长干嘛?

是不是太软了?

但要看清一点:

中国对外不是靠情绪做事,是算大账。

台湾问题,我们态度一向很硬:

这是中国内政,是核心中的核心,

谁要踩这条线,我们不会装看不见。

对于沈伯洋这类人,中方已经明确了——

该立案立案,该通缉通缉,该追责追责。

谁给他站台,是在政治上表态。这个账,我们会记。

但记账,不等于马上把所有门都关死。

对德国来讲,外长访华因为不当言论搞黄了,

企业界已经急得够呛了。

这时,如果连财长都不接,

表面上是我们出了口气,

实质上却可能把那些对中国有期待、有合作意愿的德国力量一起推远了。

这对我们,有利吗?未必。

所以现在中方的打法是:

该划红线的地方,绝不含糊;

该谈合作的地方,照样谈,但前提是你得尊重我们的底线。



我们接待克林拜尔,是给德国一个机会:

你是想一直玩“双面人”,

还是想坐下来把话说清楚,把路理顺?

德国现在的问题很简单——

政治上,它想站到所谓“西方阵营”的道德制高点,

经济上,它又离不开中国。

它以为两边都能捞好处,

现实往往是,两边都不讨好。

对中国来说,我们也要想明白:

是我们去求着德国?

还是我们真有实力,说“不欢迎就不欢迎”?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几十年前那个任人挑选的“代工厂”。

我们是很多产业链的中心,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有资本、有底气说:

合作可以,但请先学会尊重。

说到底,中德今天坐在一张桌上,

不是谁施舍谁,而是彼此都有需求。

德国要中国的市场、资源、稳定合作环境;

中国要德国的技术、经验,还有一个相对理性的欧洲伙伴。

问题就在于:

德国愿不愿意为这份互相需要,付出一点政治上的克制?

愿不愿意少玩一些“我在别处表忠心、在你这儿占便宜”的小算盘?

这次财长访华,我觉得有几个点可以观察。

第一,德国会不会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少搞涉台的小动作?

至少不再像这次这样,堂而皇之给“台独”分子搭台。

第二,在对华经贸、技术合作上,它的负面政策会不会收一收?

比如那些明显带有歧视性质的“高风险中企”标签,会不会有所调整?

第三,德国政府内部,对华政策能不能变得统一一点?

别出现外长说一套,财长说一套,总理又是另一套。

如果这三点能有实质性变化,

那我们就可以说:这次来访有点价值,后续还能继续往前推。

如果没有,

那中方也不会无限容忍,

该用什么方式表达不满,就会用什么方式。

最后,还是那句话。

国家之间打交道,靠的是实力和原则,不是靠谁喊得更响。

德国要想在对华关系里继续吃红利,就得接受一个基本事实:

中国不是谁的小跟班,也不是谁的提款机,

更不是在你政治上作妖时,还要笑着接盘的“冤大头”。

尊重我们的底线,合作的空间就大;

一边拿着我们的订单,一边给“台独”撑腰,

这种好事,不会一直有。

中德这次确实该好好谈谈。

谈清楚的是合作,

更要谈清楚,是非和边界。

流量可以热闹一阵子,

但真正能决定未来走向的,

永远是态度、实力,还有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万国明信片
万国明信片
跟我了解国际时事
1875文章数 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