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频频越界,是刻意的一种试探或挑衅。
这一触及中国核心利益的挑衅行为,导致地区紧张局势急剧升级,是对中国赤裸裸的“越界”挑衅,其本质是对中国核心利益的肆意践踏,更是对国际法与地区安全秩序的严重破坏。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事务,是不可触碰的红线。
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白纸黑字,明确规定了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与承诺,任何试图军事介入台湾的言行,都是对两国互信根基的致命动摇,是对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彻底颠覆。
近年来,日本通过解禁集体自卫权,不断突破和平宪法的束缚,将其军事行动范围从“与日本密切相关的国家”无限扩展,甚至妄图将触角伸向中国台湾地区。
这种滥用集体自卫权的行为,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将地区安全秩序推向危险的深渊。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若执意将集体自卫权套用在台湾问题上,便是公然挑战国际法与一个中国原则,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严重威胁。
自11月13日起,央视《新闻联播》四天内三次点名批评高市早苗,主播刚强更严正警告“玩火者必自焚”。11月15日左右,中方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对日本大使进行限制,释放出明确的反制信号。
同时,文旅部发布对日旅游安全提醒,将普通公民出行转化为外交施压工具,直指日本旅游业这一经济支柱。
有分析指出,高市政府的言论并非偶然失言,而是其推动日本“国家转型”的战略一环。她试图通过“悬崖战术”将美日同盟更深地捆绑于台海问题,借此提升日本在同盟中的地位,推动突破战后军事限制。
另一面,资本市场迅速作出反应,据悉,日元传统的“避险货币”地位受到质疑,资金正从依赖中国市场的产业撤离,转而涌入国防安全相关领域。
日本企业加速推进供应链“去中国化”,一场以“安全”取代“效率”的经济重构已然开启。
1.“高市教义”的本质
驱动日本转向的,除了是应对中国崛起的临时反应,还有一股积蓄已久的、旨在实现“国家正常化”的内在战略执念。
当下的日本,转型太难了。
数十年来,日本部分政治精英始终将对战后和平体制的突破视为最高使命,他们追求的是一个能够拥有完整军队并行使集体自卫权、在国际军事舞台上扮演角色的“普通国家”。
中国的快速发展,恰好为这股势力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借口和战略加速器。
他们借力于所谓的“中国威胁”,将自身长期追求的军事松绑议程,包装成了一种迫于外部环境的、不得不为的“自卫”行为。
过去我们习惯认为日本在外交上唯美国马首是瞻,但高市早苗的举动却偏偏呈现一种主动甚至带有投机性的战略捆绑倾向。
她的核心计算非常清晰——日本深知凭借一己之力无法抗衡日益强大的中国,于是选择了一条更为激进的路线:将美国的战略重心像钉子一样牢牢铆在亚洲。
于是,她高调宣称“协防台湾”,这实质上是一石二鸟的计策。
一方面,这是递给美国的“投名状”,表明日本已准备好冲在对抗前沿,不再是躲在幕后的伙伴;另一方面,这更是在“倒逼”美国。她在向华盛顿传递一个不容回避的信号:我已经摆明了车马,如果你这个盟主在台海危机中退缩,整个同盟体系将信誉扫地。
这步棋,旨在将美日同盟从过去“美国保护日本”的单向关系,彻底扭转为“美日共同作战”的命运共同体。
是的,她不是被动跟随,而是主动设计,试图绑架超级大国的战略方向来服务于本国的安全诉求。
其首要目标,是彻底提升日本在美日同盟内部的地位。
高市要通过展现自身的战略价值和坚定立场,迫使美国将其视为平等的伙伴,一个能在危机中共同制定规则、分担责任的战略支点,而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棋子。
且战后日本的和平宪法与“专守防卫”政策,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限制了其军事力量的发展。如今,高市政府企图利用“中国威胁”这张牌,来塑造国内舆论和政治共识。
要知道,当民众感受到真切的安全危机时,突破宪法限制、增加军费、发展先制打击能力等以往不可想象的举措,便顺理成章了。这正是在为日本梦寐以求的“国家正常化”铺平道路——成为一个拥有完整交战权、能够自主决定对外使用武力的“正常国家”。
不仅如此,东京在印太地区的动作也频繁起来。其长远目标是构建一个以共同价值观和安全关切为纽带、实则排除中国的“民主科技联盟”。
她积极修复与韩国的关系,强化与澳大利亚、印度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都是在编织一张覆盖东北亚和印太的战略与经济网络。
这套网络不仅共享军事情报、进行联合军演,更关键的是要在供应链和安全秩序上与中国系统性脱钩。
也就是说,从芯片到稀土,从网络标准到海洋规则,一套平行于中国主导体系的新秩序似乎开始构建?
但要真正理解这次事件,一个核心概念一定要理解:即“国家范式”的转型。
从二战结束到21世纪初,日本本质上是一个“商人国家”。它的立国之本是经济繁荣,国家安全则几乎完全外包给美国。
它在外交上保持低调,军事上自我约束,全力以赴通过贸易和投资与世界连接,包括与中国建立深厚的经济纽带。那段时期,经济收益压倒一切,战略自主则被有意搁置。
而高市教义所代表的,正是日本从“商人国家”向“武士国家”或“战略国家”的历史性蜕变。
然而,日本这艘船想要独自转向,马力尚且不足。
它之所以能如此决绝地驶向对抗前沿,离不开身后那股强大的推力——美国的印太战略需求。华盛顿为了推行其对华遏制战略,迫切需要一位在亚太地区既有实力又有意愿的“副手”。一个武装到牙齿、且愿意冲在前线的日本,完美符合美国的地缘战略设计。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易:东京获得了华盛顿对其扩军备战的默许甚至鼓励,而华盛顿则收获了一个更为得力、更具攻击性的前沿堡垒。
但这看似增强日本自主性的举动,实则将其更深地捆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之上。
这是一种危险的依赖,日本的战略自主性在表面上得到了提升,但其政策选项却越来越受制于同盟的逻辑。它看似在借美国之力实现自我武装,实则在战略轨道上正逐渐丧失独立判断和行动的自由,成为美国宏大棋局中一枚虽然重要但却被深度操控的棋子。
而代价,则是日本社会必须直面的一系列冰冷而残酷的局限性。
首当其冲的便是财政,日本的政府债务规模雄踞全球之首,其GDP占比超过250%,这是一个在任何经济学教科书里都堪称危险的数字。
在如此沉重的债务大山下,持续大幅增加军费开支,无异于在悬崖边上猛踩油门。
这笔巨额资金要么来自进一步的增税,挤压本已疲惫的国民消费;要么来自对社会福利、科教文卫支出的挤压,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要么就是继续发行国债,让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将更大的风险留给未来——这是一条越走越窄的绝路。
同时,“与中国脱钩”的口号听起来固然强硬,但实际却根本是一个致命性的选择。
从丰田的汽车到索尼的电子产品,无数日本企业的生命线依然紧密维系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与供应链枢纽之上。
强行撕裂这些经过数十年建立起来的经济纽带,带来的不会是产业的胜利回流,更可能是竞争力的断崖式下跌和全球市场份额的永久性丧失。
我并不是在危言耸听,而是市场规律下的必然结果。
当日本的企业在为地缘政治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时,其创新的速度和规模也必将受到拖累。
另一方面,日本社会内部也必然会因此而造成长期性的思潮分割。
战后近八十年来浸润而成的和平主义思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扭转的。广大的日本民众对于重走军事扩张道路抱有天然的警惕和深刻的疑虑。
在和平了数十年之后,求和的精神,是多数普通日本人的期望之一。
但高市政府所推动的激进转型,正在不断地撕裂这种社会共识。街头涌动的抗议浪潮,舆论场中激烈的观点交锋,都清晰地表明,这场自上而下的战略转向,远未获得自下而上的全民背书。
其政策能否持续,不仅取决于东京权力走廊里的博弈,更将取决于普通日本民众的接受程度与忍耐极限。
一个在内部存在严重分裂的国家,是无法在长期而艰巨的大国竞争中凝聚起全部力量的。
从这些现状看来,“高市教义”的本质所推动的所谓转型,其实只是一场在内外动力交织下的高风险赌博。
它被其历史执念所驱动,被盟友的战略需求所利用,同时又被自身沉重的财政负担、紧密的经济依赖和分裂的社会共识所紧紧束缚。
就仿佛一个戴着镣铐的舞者,尽管动作幅度越来越大,姿态越来越激进,但每一道束缚都在提醒它,这场独舞的舞台,远不如想象中那般广阔和自由。
2. 市场投了一票
市场的反应往往是最冷静、也最残酷的,它不关心政治口号,只计算风险和收益。
所以,当日本踏上这条更具对抗性的道路时,全球资本都开始“投票”……
曾经,日元是全球金融风暴中最为坚固的避风港,日本国债则是稳健投资的代名词。
但现在的趋势显然已经不是了。
日元资产的走势已经与紧张局势的脉搏同步跳动——每一次挑衅与摩擦,都可能直接转化为日元的抛售压力。
日元的“避险货币”的光环开始急速褪色。
日本已不再是那个可以超然于国际冲突之外的和平地区,它已经主动站到了地缘政治断层线的最前沿。
因此,资本会本能地要求一份额外的“风险溢价”,就像它们对待所有身处险境的经济体一样。这份溢价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日本政府和企业未来需要支付的长期融资成本将悄然上升,这相当于在国家的财政脊梁上又增添了一副沉重的枷锁。
于是,一场规模浩大且方向清晰的资本迁徙便上演了。
那些能够建造先进潜艇、导弹和传感器的军工巨头——自然成为了最直接的受益者,股价飙升,订单纷至沓来。
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具有更深意义的,是资本向“泛安全”领域的全面渗透。
布局一切能够保障国家与经济命脉安全的环节,将会成为资本炒作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将供应链从依赖单一国家的脆弱网络中剥离,向东南亚、印度甚至回迁本土进行分散化投资等等……
实际上,这是在为可能的冲突购买一份“产业保险”,也是围绕未来技术制高点的无声战争,故而,资本疯狂涌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和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目标直指技术主权,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不被他人扼住咽喉。
甚至连远在非洲和南美的锂矿、钴矿和稀土矿,也成为了日本资本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因为现代经济的血液——能源与资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资本运动,从底层开始,重构日本经济的基因,将其从一个追求效率和利润的商业巨人,重塑为一个时刻为生存而战的战略堡垒。
但是,日本的所有投资决策者,都无法绕开的现实是,中国市场本身,就是最强大且无时不在的反制杠杆。
哪怕我们无需直接主动地发起轰轰烈烈的“经济战”……
你想下,当政治关系的持续恶化传导至民间,中国消费者完全可能自发地用购物选择来表达他们的态度。届时,从资生堂的化妆品到优衣库的服装,从丰田的汽车到任天堂的游戏机,无数深耕中国市场的日本品牌将瞬间感受到寒意。
市场份额的萎缩、营收利润的暴跌,将不再是遥远的风险,而是切肤之痛。
3. 说在最后
日本的战略转向,无疑是亚太地缘政治演变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深刻地反映了旧有霸权体系面对新兴力量崛起时所产生的深度焦虑与本能抗拒。
然而,它一定不会成为决定亚洲未来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原因,我前面已经阐述足够清楚了。
而中国的应对之策,其核心精髓在于“战略定力”这四个字。
我们不会因为别人的挑衅而轻易打乱自身和平发展的节奏,也不会因一时的风声鹤唳而陷入恐慌性的军备扩张。
从短期来看,地区内的摩擦与紧张态势确实可能加剧,各种言论与试探性动作会频繁出现。
但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的概率极低,因为所有相关方,尤其是主要战略力量,都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对抗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种相互确保的毁灭前景构成了最现实的威慑。
从中期展望,一个“竞合共存”的新常态将逐渐成型。
在安全领域,博弈将日趋激烈,规则与界限的争夺会成为常态;在经济领域,部分产业链的调整与“选择性脱钩”将持续,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纽带决定了完全切割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而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反恐等全球性议题上,必要的合作仍将继续。
这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共存状态。
而从长远的角度揣测的话,决定亚洲最终走向的,归根结底仍是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这场更为宏大、也更为根本的竞赛。
谁能为地区乃至全世界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先进的技术、更稳定的发展预期、更可靠的公共产品,谁就能真正赢得未来,赢得人心。
中国的崛起是历史积淀与人民奋斗的必然结果,不会因任何外部的围堵与干扰而逆转。
我们对这一历史进程抱有充分的信心,也具备足够的战略耐心。
今日东海之上的波澜,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片转瞬即逝的浪花,它无法改变大河奔涌向前的既定方向。
本文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腾讯新闻图库
编辑/出品 | 东针商略(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