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不少人总是认为“外国的月亮比国内圆”。
![]()
但殊不知,如果仔细去看过去这十年发生的事情,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欧美国家的优势正在快速消退,曾经的那种“世界第一”的存在感,也在一点一点地削弱,而这个变化,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再也无法从中国身上轻松获利了。
欧美国家之所以能在近代迅速崛起,很多人都知道跟殖民扩张有关,这个在历史课本里也讲过,但能把这件事和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看的人还不算多。
![]()
过去那一套靠抢地盘、搞奴隶、控制资源、掠夺财富的方式,确实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换来了工业革命的启动资金,也为他们建立了海上霸权和全球市场。
但真正让他们发家致富、走上巅峰的,其实是更晚近的一波,那就是冷战之后的全球化浪潮,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那一年是2001年,在这之前,欧美的工业体系其实已经开始有些负担不起高工资、低效率的问题,当时很多美国企业开始把制造业外包到亚洲,尤其是咱中国。
![]()
中国有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很快,产业链条从上到下非常完整,效率高、成本低,欧美的企业把产品设计、品牌、专利握在手里,把大规模的生产交给中国,利润空间一下子就拉开了。
这时候的欧美国家,进入了一种看上去非常理想的模式,他们不再需要自己造东西,只需要控制品牌、标准和技术,再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找工厂代工,最后把产品卖回本国甚至全球市场,中间的差价就是利润。
这种模式带来了什么?是几十年不断上涨的股市,是跨国公司市值的暴涨,是科技企业的飞速发展,是中产阶级大规模扩张。
但问题也在这时候埋下了。
![]()
咱中国一开始确实需要技术、需要订单、需要和世界接轨的机会,所以愿意做“世界工厂”,但中国并不是满足于永远只做代工。
从国家政策导向到企业自身发展目标,咱们很早就开始在技术、品牌、标准上下功夫,比如在新能源、通信设备、高铁、造船、光伏等领域,中国企业不断追赶,甚至超越。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光伏产业,十年前,欧洲还掌握着光伏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和市场话语权,但中国企业通过大规模投入、技术迭代和产业协同,不仅打破了对外依赖,还实现了全球出口份额的大幅领先。
![]()
欧洲国家原本靠光伏产品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反过来需要从中国进口设备和组件。
还有高铁,最早引进的是德国、日本和法国的技术,中国企业通过联合研发和自主创新,如今不仅全线贯通,还把技术出口到国外,曾经被视作技术门槛极高的行业,现在中国已经站在了全球最前列。
欧美看到这些变化,也开始急了,从2018年开始,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从芯片到设备,一层一层加码,欧洲也开始讲“去风险”、“产业回流”,甚至出台各种补贴政策扶持本国制造业。
![]()
但问题是,一旦全球产业链已经形成,靠行政手段逆转非常困难,更何况,中国不仅产业链完整,而且技术和效率也越来越强,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单纯靠人口红利的国家。
这时候,欧美国家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他们的制造业空心化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一旦要重启工业,发现不仅没有足够的工人、没有配套的上下游产业,甚至连技术人才的储备都不够了。
而欧洲更是有种“想干但干不了”的尴尬。德国曾经是工业强国,汽车、化工、机械制造都很强,但在能源价格上涨、供应链受限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选择去中国投资建厂,不是不爱国,而是回到本土成本实在太高,竞争不过。
![]()
这背后的核心问题是,欧美国家过去几十年太依赖中国了,他们享受了中国制造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却没有认真思考一旦对方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会带来什么后果。
当咱中国不再只是“世界工厂”,而是变成“世界实科研部室”的时候,欧美的那套轻资产、高回报的模式就走不下去了。
而且,这种变化不是慢慢进行的,而是这几年突然加速,疫情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全球供应链在疫情中断裂后,欧美才发现自己对中国的依赖有多强。
![]()
从医疗物资到电子元件,从智能手机到家电,几乎都绕不开中国,于是他们开始想办法“去中国化”,但发现哪哪都离不开中国。
但欧美的动作,丝毫影响不了咱们发展的脚步,中国的对外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扩大影响力。
像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很多都在使用中国的技术和标准,从港口铁路到能源管网,这些项目一方面帮这些国家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也让中国的产品和技术走出去,占据更多市场。
![]()
欧美国家的焦虑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明显,他们开始抱怨中国“产能过剩”,说中国制造业“冲击了全球市场”,但其实问题不在于中国生产太多,而在于他们自己竞争不过,曾经全球化是他们制定规则、他们收割利润,现在中国把全球化玩得比他们还专业,他们就开始觉得不公平了。
更关键的是,这种变化影响的不只是国家层面,而是直接传导到了欧美普通人的生活中,原来一个人工作就能养家,现在得两三份工作,原来可以买得起的房子,现在高得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原来超市里什么都有,现在涨价、通胀、供应不稳成了常态。
这些变化,其实都多多少少跟咱中国制造不再廉价、全球市场重新分配利润相关,说白了,欧美国家过去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全球化红利和中国制造的基础上。
![]()
当咱中国开始收回价值链上的主动权,开始跳出低端制造、冲向中高端产业的时候,欧美的优势就不再稳固,他们想回到过去那种“一边收租,一边印钱”的日子,可现实已经变了。
欧美的快速发家,靠的是掌控全球规则、利用发展中国家资源和劳动力,但他们的快速衰落,也正是因为这些国家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再任人宰割,中国的发展速度、产业能力、技术进步,让欧美发现,他们已经不是那个可以随意安排世界格局的角色了。
从当年的“世界工厂”到今天的“全球对手”,中国的变化让欧美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而他们的不适应、不甘心,也让他们在政策上频频出招,从贸易战到科技战,从对华限制到产业补贴,但越是这样做,越显得他们对现实的无奈。
![]()
所以说,欧美是怎么发家的?靠的是控制、利用、转移,那他们是怎么衰落的?就是当中国不再被他们控制,不再提供廉价劳动力、不再甘心做代工的时候,他们的那套经济模式就走到了尽头,这不是谁某个人的问题,而是时代变了,格局变了,主动权也换了人。
这条路未来怎么走下去,还得看他们能不能真正面对现实,改变思维,而不仅仅是搞封锁、设壁垒。
![]()
因为中国已经不是从前的中国,世界也早就不是他们说了算的那个世界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