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中国人来讲,日本的轮廓是清晰的,它是依照《开罗宣言》以及《波茨坦公告》在战后确定的,是那四个清晰的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大岛。
![]()
不过,这个认知跟日本人自身对地理的看法,还有很大的鸿沟。这个鸿沟,不是因为谎言而形成的,而是由不同的历史记忆、法律文本以及地缘政治的感触所填充。
我们得回到那个征夷大将军职位,还在发挥它字面意义的年代。和族政权认知里的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包括北方,那片被叫做“虾夷地”的地方,是阿伊努人的家园。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那种模糊的界限,很快就被国家意志强化了。1899年的《北海道旧土人法》,几乎是同一时期美国《道斯法案》(1887年)在东亚的体现,它们都以保护和同化为幌子,干着剥离原住民土地和文化的坏事,这是19世纪帝国构建时的全球标准作业。
![]()
“虾夷地”由此变成了“北海道”。历史的奇特之处在于,当年的同化法律,过了一百二十年后(2019年),才被一部首次承认阿伊努人是原住民的新法律所替代,这一百二十年,足够让地理空间完全变成法理国土,也足够让开拓的记忆,把被开拓的伤痕所遮盖了。
视线转向南方,这个逻辑则完全不同了。要是说向北是大陆边疆逻辑的延伸,那么向南(琉球群岛)还有向东(小笠原群岛)的扩张,就是完完全全19世纪海权论的践行。
![]()
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王国,而且设立了“冲绳县”。二战结束后,这一地区便处于美国的托管状态下,核心转折点,出现在1972年的冲绳返还,当时美国移交的是施政权,至于主权问题,则被美方以剩余主权的说法,含糊其辞地一带而过。
法规里这种精巧的划分,构成了战后东亚地缘政经的根基。琉球群岛,尤其是冲绳,它的地理价值并不在自身,而在于它是第一岛链中枢的战略地位。根据美国国防部的数据,此处聚集了驻日美军基地的绝大部分。
所以,日本人眼里“冲……”的归来,从战略层面来看,是美国冷战布局的调整;在法理层面,它始终处于施政权和主权的微妙差异之上。
![]()
最后,是那片梗在喉咙的“北方四岛”。1945年8月,苏联向日本宣战,并且占据了国后、择捉、齿舞、色丹这四个岛屿。
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成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日本在第二条C款里,声称“放弃对千岛群岛……的全部权利、权益以及请求权”。
问题是,这个千岛群岛是不是包含那四个岛屿呢?在这个合约里面,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地理定义。
![]()
这份由美国主导、把中苏排除在外的和约,在战略性方面比较模糊,给日后的地缘博弈,留出了充足空间。这片有争议的海域不只是历史问题,更是现实经济利益,它是全球一流的渔场,还被认为蕴含着可观的能源和稀有金属。
所以中国人眼中的日本,是1945年战败定局下的产物,清晰又稳定,是依据国际公理的。
而在日本人眼中的日本,日本是个复杂的动态集合体,这里面有19世纪帝国扩张留下的既得遗产(北海道),还有战后美国基于地缘政治归还的统治权(冲绳),还有因法理模糊一直没法放下的“主权声索”(北方四岛)。
认知上的这些差异,最后都在地图上展现出来了,地理并没有变化,可是每个人心里的界限,已经不一样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