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纬47度的寒风掠过阿尔泰山脉,新疆布尔津县这座边境小城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冰雪狂欢。常住人口仅7万的布尔津,即将在今冬接纳80万游客涌入——这个数字,比去年68万人次的记录再创新高,更相当于将全县人口规模瞬间放大11.4倍。
一、冰雪经济:从“冷资源”到“热产业”的裂变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布尔津的冰雪基因深植于地理坐标之中。与阿尔卑斯山同处北纬47度黄金滑雪带的区位优势,赋予其年均积雪厚度超1.5米、雪质松软如粉的天然条件。吉克普林滑雪场以2848米海拔与1466米落差,稳坐中国滑雪场之巅,更因承办FWT世界野雪巡回赛等顶级赛事,成为全球滑雪爱好者心中的“白色圣殿”。
![]()
数据印证着这场产业革命的爆发力: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40亿元;2024年截至10月15日,这两项指标已飙升至2630万人次与241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60%和77%。当多数北方城市在冬季陷入旅游淡季时,布尔津却凭借“冰雪+民俗”的双重引擎,构建起“四季皆旺”的旅游生态。
二、产业升级:从单一观光到全域体验的蜕变
![]()
冰雪经济的崛起,正重塑布尔津的产业肌理。5家国际品牌酒店年内投入运营,全县酒店民宿床位数突破4.5万张,相当于每1.5个居民就拥有1张旅游床位。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兴职业的涌现——索道司机、雪具维修师、滑雪跟拍师等30余种冰雪相关岗位,让“冷职业”焕发新生机。
![]()
服务升级同样肉眼可见: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全程”,景区运营时间延长至14小时,观光车数量扩容30%,7个行李寄存点覆盖主要景区。在禾木村,社区食堂推广“小份菜”降低消费门槛,仓储配送中心确保物资供应,供销合作社平价销售商品——这些细节,折射出从“接待型”向“服务型”的转型决心。
三、文化赋能:从边境小城到世界级IP的跃迁
![]()
布尔津的冰雪故事,始终与多元文化交织共生。作为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接壤的边境县,这里汇聚了喀纳斯湖的神秘、禾木村的图瓦风情、哈萨克族的马上技艺。雾凇节、雪地赛马、刁羊比赛等民俗活动,将冰雪运动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打造出“中国雪都”的独特IP。
![]()
教育领域的投入更具远见:6所“冰雪示范学校”让冬季学生100%上冰体验,速度滑冰马拉松系列赛吸引全国选手参与。当孩子们在雪场上驰骋时,布尔津正在培育下一代冰雪产业从业者与消费者——这种战略眼光,远超单纯追求短期客流增长。
四、挑战与机遇:80万游客背后的治理考题
![]()
面对即将到来的客流洪峰,布尔津的治理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去年2月1日单日接待9585人的纪录,暴露出交通疏导、应急响应等环节的潜在风险。尽管已通过动态数据监测、分流路线规划等手段提升承载力,但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商业利益与文化传承,仍是待解难题。
![]()
更宏观视角下,布尔津的崛起折射出中国冰雪经济的结构性变革。从2015年北京申奥成功时的“三亿人上冰雪”目标,到如今县域经济因冰雪振兴,这条路径证明:冷资源完全可以转化为热产业,关键在于找准定位、深耕特色。
结语:冰雪童话的下一章
![]()
当80万游客在额尔齐斯河畔的雪林中穿梭,当吉克普林的雪道划出银色弧线,布尔津正在书写中国边境旅游的新范本。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却有着最纯粹的冰雪激情;没有千城一面的旅游套路,却孕育着世界级的冰雪IP。
这个冬天,不妨走进布尔津——在-30℃的严寒中,感受冰雪经济燃烧的温度;在图瓦人的木屋前,见证一个小城的逆袭传奇。毕竟,当80万人选择奔赴同一场冰雪之约时,这已不仅是旅游现象,更是一场关于产业转型、文化自信与民生改善的生动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