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滁州市南谯区坚持“四举措”,筑牢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最后一公里”防线。紧紧围绕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难点、痛点、堵点、险点等,全面推进提质增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提升”转变,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屏障。
搭建四梁八柱,构建规范运行体系。针对基层应急“人员队伍不固定、办公场所不固定、体制运行不固定”等突出问题,坚持围绕“人、财、物”,不断夯实基层应急根基。结合基层减负相关要求,认真谋划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做到“统筹兼顾、精干高效”,确保遇有情况能够“反应灵敏、高效处置”。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隐患排查、预案运用等全流程制度,按照“1名班子成员抓总+1名中层干部负责+1名专职人员落实”的要求,健全队伍,整合民兵、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建成镇(街道)级、村社级应急分队,形成“专业+社会”协同作战格局。
厘清责任清单,工作减负提升效能。针对基层干部“能力弱、不会干、干不好”等问题,对照法律法规和履职清单,整合工作任务,有效区分职责边界,为基层减负松绑、明责定心。树牢“尽职免责、失职追责”导向,坚持做到“定岗、定人、定职责、定任务”,让基层干部从“怕出事不敢干”变为“明责任主动干”。持续厘清与林业局、水利局、自规分局等部门的职责边界,避免“多头指挥、推诿扯皮”。积极构建“预警发布—响应启动—现场处置—善后恢复”处置灾害事故机制,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和时限要求,打造应急救援“30分钟黄金时间”,大幅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聚焦实战本领,夯实备战保障基础。坚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实战导向,全面夯实打仗、备战基础,从培训、物资、演练三方面精准发力,确保实现“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目标。开展“理论+实操”务实培训,聚焦风险识别、指挥协调、灾情管理等核心能力,利用灾害信息员培训、防汛演练、森林防火拉动等契机,全面提升镇(街道)和村社应急干部的专业素养。按需配置应急物资,在易受灾区域前置帐篷、折叠床、饮用水等生活保障物资,配备卫星电话、应急终端等通讯设备,破解极端条件下“联络难、安置难”问题。
紧盯基层末端,提升防灾减灾基础。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并列入国家级普查成果应用试点区,全力补齐该区自然灾害应急能力短板弱项。围绕森林火险因子监测站建设、林火智能视频监控设备建设、应急指挥中心音视频改造、应急指挥视频调度能力提升四个方面推进基层预警指挥能力的提升。现该区152座小水库自动测报系统全覆盖,在省农村基层预警平台、水信息网全部上线,站点到报率达100%。区配套36.585万元落实9处重点林区林火智能视频监控设备建设。拆除搬迁乌衣老街易涝点人员,完成清流河乌衣老街段河道治理,提升全区重点区域防灾能力。(杨清贵 饶马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