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中国现代雕塑始于西子湖畔——1928年,国立艺术院于孤山罗苑创立了中国首个雕塑艺术系,此举奠定了中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基石。日前,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城乡艺韵·独乐众乐:首届西湖雕塑与公共艺术邀请展”在杭州全山石艺术中心开幕,开启一场关于雕塑与公共艺术当代转型的深度对话。
![]()
雕塑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也由于其与现实空间的密切联系和面向新兴媒介的开放状态,成为新时代艺术范式转型的重要载体。本次展览汇聚国内外近百位艺术家的前沿实践,通过“塑境”“共生”“智联”“无界”四大板块,以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当代转型为焦点,构建一个多层次对话平台,探索雕塑与公共艺术在传统与当代、城市与乡村、个体体验与集体共情之间的多维关系,系统探讨艺术如何从个体性的语言精研走向公共性的社会共振,进而介入城乡空间、重构文化认同。
![]()
在“塑境”雕塑的历史叙述板块,以中国现代雕塑的百年发展为脉络,呈现了雕塑艺术从历史叙事向人文关怀的多元表达。代表作品如班陵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多层次构图和人物动态设计,刻画了思想启蒙阶段的张力与希望,通过光影的渐变处理隐喻真理的传播过程。杨奇瑞《百年雕塑》以宏大叙事结构,融汇百年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通过多层次空间组织与意象造型,构建了一部可触可感的视觉史诗,实现了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整体性的统一。与此同时,本单元亦关注雕塑对现代文化典型形象的塑造,李象群《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以极具个人风格的造型语言,捕捉作家巴金深邃的思想气质,在“形”与“神”的辩证中完成对文学巨匠的精神写照。
![]()
在“共生”雕塑与公共艺术的社会性板块,聚焦雕塑与公共艺术在城乡空间中的文化建构作用,探索艺术如何在与特定地理、社会和文化语境的对话中,实现从“独乐”到“众乐”的趣味转换。杨奇瑞《中华乐章》以五十六个民族乐器为原型,乐器造型结合不锈钢材质与激光技术,日间呈现金属的雕塑感,夜间通过灯光将光束汇聚为“同心光柱”,隐喻各民族共生共荣。艺术家通过“乐器”这一跨文化符号,将“民族团结”的宏大命题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仪式化场景,使公共艺术成为凝聚多元认同的媒介。
![]()
在数字技术深刻重塑人类感知模式与交互范式的时代语境下,“智联”板块聚焦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对雕塑与公共艺术的语言体系与审美经验所带来的根本性变革。本板块超越将技术视为纯粹工具的浅表认知,深入探讨自动化机械、人机交互、数字媒介、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如何拓展雕塑与公共艺术的本体论维度,催生新型美学体验与社会连接模式。
![]()
“本次展览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它以城乡为纽带,公共性为坐标,呈现出学院艺术家、青年创作者与社会空间深度交汇的鲜活景观。真正的艺术既要有个人精神的独乐深度,也要有公共关怀的众乐温度,本次展览的精妙之处正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形式语言的探索,而是深入挖掘社会与艺术的关系哲学。”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表示,艺术家们以城乡空间为画布,将个体创作融入公共领域,在“独乐”与“众乐”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了艺术价值的社会性升华。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2月15日,期间还将举办主题学术论坛。
原标题:《首届西湖雕塑邀请展启幕,探寻艺术从“独乐”走向“众乐”之路》
栏目主编:范兵 文字编辑:蒋萍
来源:作者:刘海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