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签字,换来百万里江山不见了,穆彰阿那年没得选
穆彰阿签字那天,黑龙江边上风大得能卷走帽子。
他站在瑷珲,身后是冰冷的江水,眼前是俄国人递过来的纸。
那纸看着不厚,落笔却重得很,重到后来能让几代人心头闷得喘不上气。
那年清政府东南西北都乱。
南边太平军打得热火朝天,京城里头谁也没空管北边的事。
![]()
俄国人就挑这时候来谈——嘴上说是谈,其实就是逼你点头。
穆彰阿不是不知道那片地的分量,可他清楚得很,手头没兵,朝里没人撑腰,真要硬顶,就怕边境真打起来,局面更收不住。
他是朝廷派去的钦差,名义上是谈判,其实是灭火。
俄国人态度强硬,话说得客气,实则没得商量。
他们在黑龙江沿岸早就驻了兵,船只也开进来了,不签字,他们随时能动手。
穆彰阿那会儿,心里有气,但更清楚自己能做什么。
![]()
他知道,这一笔签下去,外东北那大块地,保不住了。
那地儿不是荒的,黑土地肥得流油,水网密密麻麻,森林、矿产都有,关键是还能通海。
海参崴,就是那批地里头的,天然不冻港,地理位置摆那儿,能看住太平洋,也能防住东边来的事。
后来俄国人拿下那块地,就把它当宝一样经营,几十年下去,那成了他们远东最值钱的家底之一。
再说签完《瑷珲条约》过了两年,俄国那边不满足,又逼出了《北京条约》。
那回清政府换了李鸿章出面,还是得让。
![]()
乌苏里江以东全给走了,海参崴也正式成了俄国港口。
再往后,俄国人干脆把西北那边也动了,塔城条约一签,又是一大片地方划了出去。
光是这几次签字,加一起,3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没了。
这些地后来都去哪了?大头落进了俄罗斯手里,尤其是外东北那部分,直接变成他们的远东核心区。
海参崴、库页岛、哈巴罗夫斯克,这些名字,原本地图上也有,只是今天它们归了别人。
库页岛那地方,过去是中国最大的岛之一,面积不小,也不是光有地皮,油气、渔业,资源丰富得很。
![]()
战略上,那是能放军舰、能布防线的地方。
要是没丢,东边那片海,我们说话也硬气得多。
除了这些,西北那边的地也不是全给俄罗斯了。
清政府丢掉的草原和山地,后来有一部分被苏联接手,又分给了几个中亚国家。
哈萨克斯坦拿得最多,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跟着分了点。
这仨国家原来都在苏联体系里,苏联解体之后,一个个独立了,那些地就变成了他们的国土。
![]()
尤其是哈萨克斯坦,占了将近九成的那片西北土地,对他们来说,是白捡的家底。
吉尔吉斯斯坦那块地也不小,放他们国家的版图上,是实打实的份量。
塔吉克斯坦拿得最少,但那块地方对他们国家来说,也是不小的资源和战略缓冲。
这些地对他们来说是命根子。
真要说让,他们多半是守也得守到底。
对他们而言,那不是历史问题,是现实问题。
![]()
回过头说穆彰阿。
他签完那纸之后,没多久就被调回京了。
清廷没说重罚,也没给多少褒奖。
他后半生没再出什么风头,郁郁寡欢地过了几年,最后病死在北京。
他这一生,前头当过大学士,手握实权,最后却因为一纸签字,背了几代人的骂名。
他有没有错?从今天看,谁都知道那块地不能丢。
![]()
但放在当年那个局面,他有多少选择?朝廷没人出头,地方没兵守边,俄国人又摆明车马地压着你走,他一个文臣,能在那样的局势下撑到哪一步?
穆彰阿不是强人,也不是奸臣。
他只是那个时候,被推到最前线的那个人。
他签的那笔字,是清政府整体衰败的一个节点,是边疆失控的一个缩影。
不是他想签,是他没得不签。
他死后,没有进太庙,没有留下多少传世的荣誉。
![]()
可他签的那张纸,今天还在档案里躺着,上头的字迹清清楚楚。
那些地的名字,也还在地图上,只是颜色变了。
这段事,不少人都记着。
不是因为谁厉害了,而是因为那时候手里没底气,说话就得低头。
谁站在那位置上,可能都得落个差不多的结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