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杨阳,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CCUS技术专家,博士研究生,现任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碳中和研究中心碳捕集室经理。曾主持江苏泰州电厂50万吨/年CCUS科技示范工程,技术指标全球领先。2025年4月入选"北京榜样·青年榜样"人物榜单。
![]()
杨阳接受北青网专访
在国家迈向"双碳"目标的进程中,有一群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将青春的智慧与汗水,倾注于一项关乎地球未来、关乎国家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CCUS技术专家杨阳,正是这群"追碳者"中的杰出代表。他以沉静如水的耐心、追求极致的执着,带领着一支年轻的团队,在充满挑战的科研道路上,用"匠心"丈量着通往绿色未来的每一步。
初心,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1991年出生的杨阳,已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领域耕耘将近十年。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这个充满挑战的研究方向时,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CCUS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领域,涉及化学工程、环境科学、能源动力等多个学科。这种复杂性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杨阳说,当前CCUS技术仍面临捕集能耗高、吸收剂寿命短等瓶颈,而这些"尚未解决"的难题正是创新的空间。选择CCUS,更深的动力来源于家国情怀。"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多管齐下,而CCUS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
当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时,杨阳内心涌起的,是振奋,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这一承诺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他回忆道,"它让我清晰地看到,个人的科研追求与国家的宏观战略紧密相连。"他深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能源消费国,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短期内难以完全摆脱化石能源,CCUS技术因此成为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甚至贡献率可能更高的关键路径。这份选择背后,是"守正创新"的使命感,是将个人奋斗的"匠心"融入国家发展宏图的深沉情怀。
攻坚,在细微处见匠心
谈及团队倾力打造的"50万吨/年煤电碳捕集示范"项目,杨阳没有过多描述宏大的工艺开发或设备安装,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条关乎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的"生命线"——吸收剂浓度曲线。"它像倒计时一样逼着我们。"他形容道。若胺液降解过快,装置一年更换数百吨胺液的代价将吞噬大部分利润,示范意义大打折扣。
这成了最考验团队"匠心"与耐心的时刻。面对难题,没有单打独斗的英雄,只有集思广益的协作。他们打破专业壁垒,灵感乍现,借鉴水处理行业的成熟经验,创造性提出为胺液加装"在线透析"装置。这套系统能有效去除烟气引入的杂质以及胺液自身的降解产物,最终成功将胺液使用寿命延长了一倍,为项目的稳定运行和经济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个故事,是团队协作、攻坚克难的生动注脚,更是"匠心精神"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闪耀。
在高强度、多头并进的工作中,如何保持专注、追求极致?杨阳的答案朴实而有力:"对短时间目标保持专注,长时间目标保持广度。"这句他用以自勉的话,是他核心信念的凝练。他依然愿意为那0.01毫米、0.01℃的"不可见差异"停下来、蹲下去、钻进去。他坚信,这点滴的努力,终将汇集成行业、国家乃至地球尺度的"可见改变"。这种对细节的苛求、对极致的执着,正是"匠心精神"最朴素的体现。
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杨阳也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深耕电气工程、结构设计领域专业知识。他持续学习的动力,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需求。"有很多实际问题都涉及多学科交叉,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他看来,持续学习并非靠毅力硬撑的任务,而应成为一种内化的认知和习惯。他寄语青年科技工作者,核心任务不是"多学",而是"把学习机制安装到身体",善于利用现代工具,在广度与深度上并重,让学习成为应对技术快速迭代的自然反应。
传承,青春力量注入CCUS事业
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杨阳视自己为团队中的普通一员,只是分工不同,协调管理与技术开发同等重要。在带领年轻成员时,他格外注重传递三种精神:一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二是学会换位思考的理解;三是遇到困难时勇于表达、借助团队力量解决的协作。
团队中的年轻人,也以他们的行动和智慧回报着这份期待。杨阳动情地回忆起泰州50万吨碳捕集示范工程调试期间,那群"熬到最后、冲到最前"的年轻面孔。更让他欣喜的,是青年一代带来的新思维。一位年轻博士在一次技术交流中,大胆提出了一种余热利用新方案,经过团队激烈讨论和现场快速验证,最终形成了"再生气再压缩余热利用综合解决方案",显著增强了团队的技术竞争力。这股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劲头,正是CCUS研究领域最需要的新鲜血液。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在杨阳看来,当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这场实现"双碳"目标的"新长征"中,最应秉持的核心"匠心"是"沉心静气的耐心"。无论是实验室的科学探索,还是示范工程现场的技术攻坚、提高发现问题的洞察力、解决问题的执行力,都离不开这份耐心。唯有耐心,才能在错综复杂的难题中找准方向,稳步前行。
展望未来,杨阳和团队已将目标锁定在更具挑战性的"整台火电机组全烟气碳捕集关键技术"上。他解释道,这项技术旨在对单台火电机组90%以上的二氧化碳进行有组织收集和利用,以一台1000MW机组为例,年捕集量将超过400万吨,能极大降低火电碳排放强度。在推动中国CCUS技术走向国际前沿的征程中,他寄望青年人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国际会议上积极发声,在国际标准编制上积极作为,在国际项目建设上积极推动",展现中国青年的智慧与担当。
展望,以匠心点亮科技报国路
杨阳希望为同龄人传递一种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作风,鼓励他们保持积极向上、敢于担当、勇于突破的精神面貌。谈及"科技自立自强",他深刻指出,这是科研团队的共同使命。老一辈专家的经验智慧是宝贵财富,青年一代的精力与创新意识是强劲动力,二者的有机接力与融合,是推动进步的关键。"只有通过系统的经验传承与开放包容的交流,才能让‘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机与活力。"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杨阳用"星光不负赶路人"来概括对"匠心"的理解。对于科研起步阶段感到迷茫或畏惧困难的年轻人,他鼓励道:"迷茫和困难是成长的必经阶段,不必畏惧,而要勇敢面对。重要的是保持对科研的热爱和好奇心,踏实钻研,不断积累。""每一步脚踏实地的努力,都会在未来汇聚成你的星光,照亮前行之路。大家都是‘赶路人’,只要坚持,属于你们的成就一定会到来。"杨阳说。
![]()
采访最后,杨阳用匠心精神的内涵,为所有怀揣科技报国梦想的青年人送上寄语:"希望所有怀揣科技报国梦想的青年人,都能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不怕困难,把每一份努力都投入到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事业中去,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在杨阳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科研工作者将青春热血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的担当,看到了"匠心精神"在攻克世界级难题中的具体实践。他和他的青春战队,正以无比的耐心和执着,在"碳"索未来的道路上,匠心筑梦,步履不停。他们的故事,是献给这个时代最动人的青春乐章。
撰文 | 孟祥玉
摄像 | 胡金童 翟天一
剪辑 | 胡金童
审核 | 姜泽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