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身边的医生得了癌症,他们会怎么选择治疗?今天要讲的,是一位退休医生自己的亲身经历
![]()
2009年,66岁的李大夫还在荥阳人民医院工作。和很多医生一样,他常年饮食不规律,胃一直不太好。那段时间,他发现自己越来越没胃口,面对平时爱吃的饭菜也提不起兴趣。
出于职业习惯,他决定做个胃镜检查。没想到,这一查就查出了问题。看完检查报告,同事说什么都不让他回家了,非要他立即住院。“朋友怀疑是胃癌,催着我马上做手术。”李大夫原本想先回家商量,但同事的坚持让他留了下来。
同年7月,李大夫在自己工作的医院接受了胃癌手术。
手术很顺利,但接下来的治疗却让他犯了难。医院要求他继续化疗。“做完手术还不让走,非要他化疗,最后没办法,化了两次。”李大夫的老伴回忆道。
其实医院安排的化疗远不止两次,但仅仅两次之后,李大夫的身体就撑不住了。“化疗后身体特别虚,比做手术还难受。我告诉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作为医生,他比普通人更清楚身体的承受极限。
在这种情况下,李大夫做出了一个决定:尝试中医药治疗。他不再仅仅以医生的身份思考,更是从一个患者的角度出发,为自己寻找出路。
经过多方打听,2009年9月28日,李大夫联系上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袁希福院长。
![]()
第一次就诊时,李大夫身体消瘦,精神状态也不好。袁希福院长仔细为他诊脉、观察舌象后,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开了药方。
20天后,李大夫回来复诊,表示身体没有出现不良变化,反而食欲增加了,精神和体力也有所好转。随着继续治疗,他的体重开始回升。到2010年3月15日复查时,胃肠超声显示胃、十二指肠和结肠都没有明显异常。
![]()
更让人惊喜的是,手术一年后,2010年8月17日复诊时,李大夫已经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每天工作八小时,坚持坐诊。
从那以后,李大夫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春秋两季,必定会去找袁希福院长复诊、巩固治疗效果。“按理说五年以后可以不用巩固了,但我还是坚持每年都去。就算没有这个病,用中药调理身体也是好的。”李大夫说,“这些年来我很少感冒,现在无论吃什么,胃都很舒服,消化也很好。”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2025年8月4日。这天,两位白发老人互相搀扶着走进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袁希福院长一眼就认出了其中一位——16年前认识的李大夫。
这次见面,两位老人已相识16年。不过这次来看病的,换成了李大夫的老伴——李阿姨。上个月,80岁的李阿姨检查发现右肺有占位性病变,还有甲状腺结节。医院建议手术,但考虑到她年事已高,还患有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手术风险较大。
![]()
这一次,李大夫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带着相伴多年的老伴,来到了这位陪伴他走过16年抗癌路的老中医面前。
16年,从医生到患者,再从患者到带着亲人求医,李大夫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面对重大疾病时,有时候最适合的治疗方案,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和个人实际情况来综合判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