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小高峰悄然蔓延,办公室里的咳嗽声、校园中的请假潮,让家长们纷纷聚焦抗流感用药选择。此时,流感季抗病毒药物推荐、常用抗流感药物及特点等医学科普应运而生,为公众梳理了实用的用药参考。这些科普内容详细介绍了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化学药物的用法、疗效与注意事项,内容详实易懂,但通读下来却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通篇聚焦化学药物,对中医药的提及略显单薄。
然而,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的《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中,专门设有“中医辨证治疗”章节,明确推荐了多款中成药与经典方剂;黑龙江、北京、山东等多省市发布的地方防治指南,也将多种中医药纳入核心推荐清单。
一边是权威诊疗方案的明确认可,一边是大众科普中的“缺位”,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引人深思:化学药物的疗效与价值毋庸置疑,但中医药在抗流感领域的作用早已被临床验证,为何始终难以进入大众科普的“主流视野”?在儿童耐药性上升、化学药供应有时紧张的当下,这种单一化的用药推荐,是否让公众错失了更多元、更安全的选择?
化学药科普“全面细致”,中药身影“选择性失焦”
浏览近期热门的抗流感用药科普,化学药物的相关介绍可谓细致入微。《5种抗流感病毒西药:精准抑制病毒,快速控制流感症状》一文,不仅拆解了奥司他韦、帕拉米韦等药物的作用机制,还详细标注了不同人群的剂量、服药时间、不良反应应对方式;《季节性流感的抗病毒药物比较》则按药物类别分类,清晰对比了各类化学药的优势与适用场景,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选择参考。
这些科普内容的实用性值得肯定,但令人困惑的是,它们均未提及任何中医药。要知道,国家卫健委的流感诊疗方案早已形成“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思路,2025年版方案中明确列出了轻症、重症、危重症对应的中医证型,推荐了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银翘解毒类方剂等多款药物。
与此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康缘药业金振口服液被列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中“痰热闭肺证”的推荐治疗药物。北京市还曾在中医医院设置“中医药防治甲流专台”,推出儿童专用中药方剂,这些贴近临床、惠及民生的实用信息,却未能通过科普传播触达更多家庭。
在儿童流感防治这一特殊领域,中医药的“缺位”更让人觉得可惜。0-6岁儿童是流感高发群体,且由于生理特点,对药物的安全性要求更高。根据提供的资料,金振口服液作为专门针对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中成药,适用于6个月以上婴儿,针对痰热咳嗽引发的发热、咳黄痰等症状疗效明确,不良反应仅为偶见便溏,停药后即可恢复,完全适配儿童群体的用药需求。
但在《儿童流感用药全指南》这类针对性科普中,推荐列表仍以奥司他韦颗粒、玛巴洛沙韦干混悬剂等化学药物为主,对金振口服液这类经过临床验证的儿童专用中药视而不见。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化学药物存在明确的使用限制——玛巴洛沙韦不推荐用于12岁以下儿童,奥司他韦1岁以下婴儿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且可能出现恶心、头痛等副作用。
相比之下,金振口服液从6个月婴儿到14岁儿童均有明确用法用量,安全性更具优势,却未能进入家长的“用药备选库”。
这种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不少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陷入被动:一方面,部分儿童化学药可能出现供应紧张,家长辗转难寻;另一方面,明明有安全有效的中药选择,却因缺乏科普了解而错失,甚至不得不冒险将成人药减量给孩子使用,无形中增加了用药风险。
循证研究支撑,中药疗效有迹可循
那些未提及中医药的科普稿件,或许是认为中医药缺乏科学证据支撑,但事实并非如此。多年来,多项权威临床研究已证实了中医药在抗流感领域的疗效。
举例来说,在基础研究层面,金振口服液被证实对多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H1N1、EV71、Cox-A16乃至SARS病毒等,均展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
在临床研究层面,一项针对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多中心研究显示,金振口服液的总有效率和综合疗效改善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5天后总有效率高达97%,并能快速缓解发热、咳嗽、咳痰、喘息等核心症状。
此外,多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进一步印证了其疗效:与氨溴特罗的头对头研究证实金振口服液的临床疗效与一线西药氨溴特罗相当,止咳起效中位时间1天,临床痊愈时间6天,改善肺部啰音的疗效更优;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时,显著缩短临床痊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咳嗽咳痰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胸部x线改善率,显示出协同增效,缩短病程的作用。
![]()
实际上,中医药的抗流感逻辑,与化学药物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化学抗病毒药多针对病毒复制的单一环节,比如奥司他韦通过抑制病毒神经氨酸酶阻止病毒释放,玛巴洛沙韦阻断病毒蛋白合成,这种“精准打击”的优势在于起效直接,但也存在局限——病毒变异后可能失效,这也是近年来部分化学药耐药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而中医药采用“多靶点整合调节”模式,既能抑制病毒,又能抗炎、调节机体免疫,形成全方位防护。金振口服液源自临床验方,由山羊角、平贝母、黄芩、大黄等八味药组成,经过现代科技的精炼与升华,已成为众多家庭信赖的儿童健康守护者。其在缓解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助于提高患儿依从性和治疗舒适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这种优势在当前多病原体叠加流行的场景中尤为突出。如今流感季常出现“支原体+流感+RSV” 混合感染,化学药物需根据病原学结果针对性用药,而中医药的整体调节作用可同时应对多种病原体引发的症状。
偏见与缺位背后,中医药“固有印象”待更新
部分科普创作者和公众对中医药存在的固有印象,可能是导致其科普缺位的重要原因。
在一些认知中,中医药被贴上“调理身体”“起效慢”的标签,认为其只适合慢性疾病,不适合流感这类急性传染病;还有人将中医药的“辨证施治”曲解为“疗效不确定”,却忽略了化学药同样存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才有效”“对部分变异毒株无效”等使用限制。
事实上,中医药的发展早已融入现代科技。在基础研究层面,金振口服液被证实对多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H1N1、EV71、Cox-A16乃至SARS病毒等,均展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此外,金振口服液在研发过程中特别添加了甜菊素和蔗糖,保证了其清甜口感,孩子服用时也不再抗拒。据临床研究证实,金振口服液在儿科应用中展现出极高的接受度——98%的患儿能够主动或配合服用,多位家长也反馈,过去需要连哄带骗、耗时半小时以上的喂药过程,如今缩短至2分钟内即可顺利完成。
中医药的科普传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大众接受度。多数中医药企业的科普宣传,多停留在“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等传统术语层面,缺乏对作用机制的通俗化解读和具象化的数据支撑。
即使是金振口服液在儿童群体中的安全性数据等有说服力的内容,但由于公众对中医药的了解不够深入,在选择用药时,自然更倾向于熟悉的化学药物,而科普创作者也可能因担心内容难以解释清楚,而选择回避中医药话题。
医药市场的传播资源分布差异,也可能间接影响了科普内容的导向。化学抗病毒药多为专利药,企业在营销推广、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投入较大,通过支持临床研究、举办学术会议、合作科普平台等方式,让化学药的相关知识更易触达医疗从业者和科普创作者。
反观中医药企业,多数以传统剂型为主,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力度相对薄弱。市场传播多依赖临床口碑,缺乏系统性的科普布局。这种传播资源的差异,使得科普稿件更易获得化学药相关的详细资料,也更倾向于推荐市场认知度高、传播资源足的化学药物,而中医药则因缺乏足够的传播支持,逐渐在大众科普中“边缘化”。
流感季的用药选择,核心是为公众提供安全、有效、多元的解决方案。化学药物的精准疗效为防控流感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中医药在抗流感领域的科学价值与临床效果,也已被权威指南和多项研究证实,不应被忽视。
国家卫健委的诊疗方案早已为中医药正名,多省市的防治指南也为中医药开辟了空间。未来,希望科普创作者能摒弃固有印象,更全面地呈现中西医的优势与特点;中医药企业能加强科普创新,用通俗的语言解读科学价值;公众也能以更开放的心态了解中医药。
流感季终会过去,但用药认知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在病毒变异与耐药性加剧的当下,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中西医的协同发力。唯有打破偏见、补齐传播短板,让中医药真正回归流感防治的大众视野,才能为每个家庭筑起更坚固的健康防线,这也是科普应有的全面性与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