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关于“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的表述,近日引发网友们的广泛讨论。
当“防止”这个带有管控意味的词汇与农民工返乡绑定,立马暴露出一种脱离现实的官僚思维——它将为城市流血流汗的建设者,异化为需要提防的“潜在问题”,却对他们背后的生存困境视而不见。
![]()
拜托啊!当前农民工的大规模返乡,根本不是主动性选择,而是现实挤压下的被迫之举。
城市就业市场的寒意,早已传导至最基层的劳动者群体:建筑行业持续低迷,曾经火热的工地纷纷停工;制造业受外需影响岗位外流,流水线的工位越来越少;就连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服务行业,也因消费疲软难以承载过多劳动力。
无工可做的农民工,在城市早已站不住脚。微薄的积蓄要应对不菲的房租、高昂的生活开支,根本是杯水车薪;缺乏完善的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让他们失业即陷入生存危机;户籍制度筑起的高墙,让他们无法平等享受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始终是城市里的“边缘人”。
当城市无法提供就业岗位时,返乡是他们唯一的退路。
![]()
“返乡”两个字,对农民工而言从来不是冰冷的政策术语,而是“回家”的温暖注解。农村有他们的老宅、亲人,有熟悉的乡音和土地,是他们无论走多远都牵挂着的能停靠的港湾。
农村的土地,也是他们最后的社会保障底线。
四十多年来制度设计的现实是:当城市资本需要劳动力时,农民工是冲锋在前的建设者;当城市不再需要他们时,农村便成为承接他们的“缓冲带”,让城市可以毫无负担地“退回”这些发展“红利”。
这种将农村视为“劳动力缓冲带”的认知,简化了农民工与土地、与家乡的深层联结,更回避了背后的权利失衡问题。
农民工返回农村,不仅是回到物理意义上的家,更是回到他们唯一能依托的生活场域——虽然这片土地的保障功能,往往被城市发展的光环所遮蔽。农村的医疗资源薄弱,一场大病就可能拖垮整个家庭;教育设施落后,孩子难以获得和城市同等的成长机会;养老保障水平偏低,辛劳半生的农民工晚年生活缺乏稳固支撑。
即便如此,这里依然是他们的“退路”,因为在城市的户籍壁垒和权利限制下,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
“防止滞乡”的表述,完全是将这种无奈的“退路”扭曲成了需要管控的“麻烦”。 其潜台词是:农村只应该是临时避风港,而不是长期安居之所——这种逻辑何其冷酷。
从疫情期间的“恶意返乡”到现在失业返乡时被“防止滞乡”,其管控思维一脉相承。共同体现了官僚体系对民众自由流动权利的漠视。
这完全无视了农民工对家乡的情感归属,也否定了他们平等享受生存发展资源的权利。
农村不是城市的“备用仓库”,农民工也不是可以随意安置又随意推开的“冗余劳动力”,他们在农村的存在,本就该是理所当然的生活常态,而非需要“防范”的社会现象。
改开的红利你们没有给过他们,城市的资源你们也没有和他们共享,现在他们扛着蛇皮袋灰溜溜回家熬冬,你们就别“防这防那”了吧!
-----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