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中国可真要杀鸡给猴看了,中国实在忍无可忍,终于要杀鸡给猴看了,谁是这只鸡?不是美国,不是日本,不是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和菲律宾,而是荷兰
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对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动了手,直接冻结了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的资产,并强行罢免了公司管理层。
这一操作,不仅断了中方对企业的控制权,还把安世旗下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的运营网络一并纳入“托管模式”。
字面上说是“保护供应链安全”,实际就是切断了中国对先进芯片制造环节的影响力。
这种“突袭式托管”,荷兰不可能单独敢做。背后很清楚,美国在推。
早在8月,美国商务部就通过“穿透规则”,把安世半导体列入制裁名单,要求所有与其有关的中国实体断链断供。
荷兰的配合,是在为美国的科技脱钩战添砖加瓦。
但问题在于,荷兰高估了美国的“兜底能力”,却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反制力度。
中方的反击没有任何铺垫,直接上手就是狠招。
![]()
第一步,稀土管制,ASML用的氟化钙、铈基材料等关键稀土产品,87%来自中国。中方对这些出口实施许可证制度,等于一脚踩住了ASML的“命门”。
第二步,芯片出口暂停,中国暂停了安世在华工厂的芯片出货,直接导致欧洲车企面临“缺芯停线”的局面,损失迅速扩大。
第三步,准入限制,中方开始对荷兰企业实行“对等审查”,光刻机清关时间延长,投资许可审核趋严。荷兰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日子,突然就不好过了。
市场反应非常直接,ASML股价在中方宣布反制当天大跌。
这不是一场象征性的警告,是实打实的经济冲击。而这场风波的中心,正是荷兰自以为是的“科技先锋”姿态。
荷兰的判断错在哪里?简单说,错在把自己当成了“棋手”,实则成了“棋子”。
ASML的35%DUV光刻机依赖中国市场,荷兰国内对稀土的储备只够维持8周生产,一旦中方断供,企业将面临大面积停产。
而美国在10月底却突然暂停“穿透规则”,意味着荷兰被留在了前线,与中方硬碰硬,却得不到美方的实质性支援。
更难堪的是,欧盟内部也出现了裂缝。
德国为了解决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已经私下向中方寻求帮助;法国则对荷兰的“单边行动”表达批评,指其破坏了欧盟对外战略一致性。
荷兰本想借美国之力“上位”,结果反成了“出头鸟”,被中方精准锁定,成了技术脱钩的“第一只鸡”。
这场反制的影响,还远不止荷兰。安世半导体在全球汽车芯片市场占有不小的份额,其停产导致全球车企成本暴增。
同时,中国国内的替代步伐也在加快,一边封锁,一边替代,技术封锁反而倒逼出自主创新的加速度。
这也让欧盟内部态度开始转变。德国、法国纷纷表示愿意与中方展开“战略对话”,设法缓解稀土危机带来的冲击。
欧盟委员会虽然嘴上仍维持“技术安全为先”的统一口径,但私下已在协调各成员国避免类似“单边行动”再次发生。
荷兰的遭遇成了一面镜子,照出了欧洲在中美博弈中摇摆不定的战略焦虑。
眼下,荷兰也开始尝试“止血”。11月7日,荷兰首相迪兰·耶希尔格兹-泽加里乌斯(Dilan Yeşilgöz-Zegerius)公开表示愿意“归还安世控制权”,并已派出高级代表团访华,试图通过磋商缓解局势。
一边递橄榄枝,一边调整姿态,荷兰在这一轮博弈中明显意识到,技术依赖不是口号,而是真正的“命门”。
中国方面也展现出战略定力,一方面通过强硬反制划出“红线”,让所有观望国家看清后果;另一方面也通过豁免政策释放善意,允许部分安世产品在审查后恢复出口。
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方式,不是冲动,而是精准,是在用行动告诉世界:规则可以谈,但底线不可碰。
中方已经通过这次“杀鸡儆猴”,打出了强有力的第一张牌。
从整个事件来看,荷兰并不是最强的挑战者,但却成了最合适的“警示对象”。它的体量不大,依赖性强,破坏力有限,却具有标志性。
打它,不是为了出气,是为了立规矩。
这场反制既是对荷兰的回应,也是对全球的信号:面对遏制,中国不会再一味忍让,也不会选择沉默应对。
科技战的本质,是规则之争、利益之争,更是战略自主权之争。荷兰这一回“以身试法”,换来的不是掌声,是代价。
这场风波到底教了谁一课?也许不仅是荷兰,更是那些还在犹豫站队的小国。
杀鸡儆猴,不是为了杀鸡,是告诉猴子:别轻举妄动。
参考信息:新浪财经——不装糊涂了?“欧洲还是担心:荷兰不给中国晶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