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春天,海军机关大院里办了一场不太张扬的婚礼。
新郎是时任海军政委的苏振华,已经48岁,军衔上将,资历极深。
新娘陆迪伦,25岁,文工团舞蹈演员,穿着一件自己缝制的改良旗袍,低调、端庄。
婚礼没多少排场,也没大肆宣扬,可是知道这件事的人不少,议论也不少。
有人说:“她年纪轻,跳舞的,图什么啊。”
![]()
也有人说:“苏政委都快五十了,还有六个孩子,这不是找麻烦嘛。”
但婚礼还是办了。
而且,是他们自己决定的。
这事儿得从一年多前说起。
1959年,海军在北京办了场内部舞会。
![]()
那时候办舞会不是稀奇事,军队文工团常会在节日前后安排演出。
那天晚上,灯光不算太亮,音乐是从旧式留声机里放出来的,跳的是标准交谊舞。
陆迪伦,那时候二十五,刚从南京调来不久,穿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跳舞的时候动作干净利落。
苏振华坐在一角,看着她跳了好几支,也没说话。
后来,有人记得,他站起来,说了一句:“这姑娘舞跳得有章法。”
![]()
这不是随便说的。
苏振华性格一向严肃,很少评论这些文艺方面的事。
更别说主动找人搭话。
可那天,他找了个机会和陆迪伦聊了几句。
起初只是谈舞蹈、部队文化建设,没什么特别。
![]()
可没过多久,他开始主动约她吃饭、谈话,话题也慢慢从业务变成了人生、信仰、家庭。
再后来,两人开始通信。
那时候的信件不像现在,写得规矩,措辞讲究,言辞克制,但感情很真。
苏振华在信里说,“你年纪轻,我年纪大,但我不会拿你的青春做赌注。”他说这话时,心里很清楚,这事不好办。
不仅不好办,几乎办不成。
![]()
因为陆迪伦的父母坚决反对。
尤其是她父亲,一个在地方机关工作的老干部,说话一向直接。
他当面跟陆迪伦说:“他年纪比你大这么多,还结过两次婚,六个孩子,你要怎么过日子?”
这一点,家里人谁都绕不过去。
苏振华的前两段婚姻,一次因战争分离无疾而终,一次因性格不合和平分手,留下的孩子都跟着他生活。
![]()
他年纪大,肩上的担子重,陆家父母担心得不是没道理。
那段时间,陆迪伦很煎熬。
一边是深爱的男人,一边是她从小敬重的父母。
她没跟苏振华说太多,但她有一次悄悄跟队里同事讲:“我不是怕吃苦,我是怕他们一辈子不原谅我。”
苏振华也没轻松到哪儿去。
![]()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身份敏感,也不是不知道外界的看法。
他只是觉得,有些事不能躲,也不该躲。
于是他决定亲自登门拜访。
那是1959年年末,北方已经很冷了。
他穿着呢子大衣,带着一份简短的自我介绍,还有几页写得很工整的信纸。
![]()
他跟陆家父母说:“我不是来求情的,是来交底的。
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我也不怕你们问。”
那天谈了三个多小时,主要是陆父在讲话。
他问苏振华:“你能保证她以后不后悔吗?”
苏振华想了想,只说了一句:“我不能保证她不后悔,但我能保证,不会让她委屈。”
![]()
这句话后来被陆迪伦记了很多年。
她说:“他从不许诺幸福,但他从不放弃承担。”
陆家父母还是犹豫。
他们不是被情话打动的那种人。
可苏振华后来又做了一件事。
![]()
他带陆家人参观了自己的工作场所,介绍了孩子们的情况,甚至写了封信给组织部门,说明了自己婚姻意向,并承诺婚后不会影响工作安排。
这在当时的军队系统里,是很少见的做法。
那年代,很多事情都是“组织安排”,个人感情往往排在最后。
这事儿后来慢慢传开。
有人说他“太认真”,也有人说“太冒险”。
![]()
但也有人说:“他敢负责。”
1960年年初,婚礼办了。
简简单单,一桌饭,几位同事,没请记者,也没发通知。
婚后,陆迪伦没退出舞台,依然演出排练。
苏振华照常上班、带兵、写材料。
![]()
他们没大张旗鼓地展示什么,也没刻意隐瞒。
有时候陆迪伦会去接苏振华下班,远远站在机关门口。
那会儿大院门口常有人看着,不少人认出她来。
“这不是那谁嘛,跳《红梅赞》的那个。”
“对,就是她。”
![]()
“挺好的,看来日子过得不错。”
陆迪伦后来跟苏振华的几个孩子关系也慢慢处好了。
起初大家彼此都挺拘谨,尤其是老大,已经二十多岁了,比她年纪只小一点。
可她从不强求,慢慢靠近,时间久了,也就亲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