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位亿万富翁及大型机构清仓或大幅减持英伟达股票,引发市场对AI估值泡沫的讨论。以下是关键事件及背景分析:
一、主要清仓事件
软银孙正义(11月11日披露)
操作细节:10月清仓3210万股英伟达股份,套现58.3亿美元。
历史背景:2019年曾清仓错失英伟达市值飙升机会,此次为2024年重新建仓后的第二次清仓。
资金用途:转向OpenAI追加投资225亿美元,并收购芯片设计公司Ampere(65亿美元)。
彼得·蒂尔(11月17日披露)
操作细节:7-9月清仓53.7万股(占投资组合40%),套现约1亿美元。@南方日报625
其他调仓:同步减持特斯拉76%持仓,增持苹果、微软股票。
立场依据:蒂尔曾警告英伟达估值过高,类比1999年互联网泡沫。
桥水基金(三季度持仓披露)
减持比例65.3%:持仓从723万股降至251万股,价值缩水超2/3。
策略反转:二季度曾大幅加仓154%,三季度态度转向谨慎。
️ 二、清仓背后的核心动因
估值泡沫担忧
英伟达动态市盈率约54倍,远超半导体行业均值(25倍),市净率49倍达行业均值3倍。
机构持仓高度集中,AI概念股占标普500权重超44%,期权市场看涨情绪达历史高位。
AI行业结构性风险
循环融资隐患:英伟达投资OpenAI,后者再用资金采购英伟达芯片,形成“左手倒右手”的闭环,未创造新增价值。
技术替代加速:微软、谷歌等巨头自研AI芯片,AMD MI300系列抢占市场份额,CUDA生态壁垒遭挑战。
资本战略转移
软银、蒂尔等资金转向AI应用层(如OpenAI)和生态布局,弃“硬件卖铲人”角色,押注“定义金矿的生态平台”。
分散地缘风险:桥水减持英伟达后增持阿里、百度等中概股。
三、市场影响与争议
股价波动:软银清仓消息致英伟达单日市值蒸发1431亿美元(超万亿人民币),但年内仍涨超40%。
AI泡沫之争:
空方观点:大空头迈克尔·伯里建仓10亿美元看跌期权,质疑英伟达财务操作虚增利润。
多方观点:花旗上调目标价至220美元,认为AI芯片供不应求局面将持续至2026年。
产业分化信号:资本从硬件算力转向应用落地(如机器人、垂直模型),软银投资OpenAI、孙正义推进“星际之门”数据中心(5000亿美元规模)印证此趋势。
四、对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警惕高估值风险:机构减持常领先于股价拐点,散户易成“接盘者”。
关注行业趋势变化:AI竞争从硬件性能转向生态闭环(如软件兼容性、电力基建),华为昇腾、AMD等替代机会显现。
短期聚焦财报验证:英伟达将于11月19日发布季报,需关注订单量(传未来五季度达2000万颗)及库存压力(中国区库存积压)。
总结
本轮清仓潮是资本对AI硬件估值过热的理性修正,而非看衰AI长期前景。软银、蒂尔等转向生态层投资,揭示产业正从“算力狂欢”步入“应用落地”深水区。投资者需平衡风险与机会,避免盲目追高,优先关注技术迭代、国产替代及电力基建等细分领域。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