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社会舆论场中,"女孩帮助女孩"(Girls Help Girls)作为一种倡导性别团结的口号被广泛传播。然而,当我们深入观察现实社会图景时,会发现这个看似温暖的口号背后存在着值得深思的复杂性。
首先必须肯定,这一口号确实唤起了社会对女性困境的关注,推动了许多切实的互助行动。从职场 mentorship 到反性骚扰声援,从创业资源对接到法律维权支持,无数真实案例证明了女性团结的力量。这种基于共同经历和同理心的联结,在父权制社会结构尚未完全解构的今天,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然而,将"女孩帮助女孩"绝对化、理想化为普遍真理,则可能掩盖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女性之间同样存在着资源争夺。2019年《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晋升机会有限的情况下,女性管理者对待女性下属时有时会比男性管理者更为严苛,这种现象被称为"蜂后综合征"。这并非源于女性本质的"恶",而是在父权制下,女性为在男性主导的体系中获得成功,不得不采取的生存策略。
更为深层的是,女性群体内部本身就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当一位都市白领女性与一位农村务工女性相遇时,阶级、教育、地域等差异可能远大于性别认同带来的联结。上流社会女性与底层女性之间的利益甚至可能存在直接冲突,比如雇主与家政工之间的关系。将女性群体简单同质化,实际上抹杀了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的理论价值 - 即不同社会身份交织形成的复杂压迫体系。
消费主义对女性主义的收编也让"女孩帮助女孩"变了味。当这个口号成为营销工具,当"姐妹情谊"被简化为共同购物、美妆分享时,真正的结构性批判就被消解了。这种被商品化的"女性团结",实际上转移了对系统性性别不公的注意力,将深刻的社会变革诉求降格为个人消费选择。
真正的女性团结不应建立在否认差异和复杂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化的口号,而是能够正视女性群体内部差异与矛盾,同时在关键议题上形成战略联盟的智慧。正如著名女性主义学者贝尔·胡克斯所言:"女性主义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包括男性,因为它致力于终结所有形式的压迫。"
因此,与其将"女孩帮助女孩"视为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不如将其作为一个值得追求但需理性看待的理想。我们应该承认女性间的互助存在,但也直面其中的局限与挑战;我们肯定团结的力量,同时不回避利益的分歧;我们倡导女性互助,但不忘推动包括男性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参与性别平等事业。
在这个意义上,戳破"女孩帮助女孩"的神话不是要否定女性情谊,而是为了建立更加坚实、包容且具有批判性的女性团结——一种能够承认复杂性、容纳差异性、并致力于真正系统性变革的团结。只有这样,女性解放运动才能避免陷入本质主义的陷阱,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更有力的联盟,推动实现一个对所有人都更加公平的世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