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近日,浙江杭宁绍等多地向新婚夫妇发放结婚消费券,可用于婚纱摄影、服装、酒店住宿等多个方面。无独有偶,山西吕梁也宣布向新人发放1500元现金。除了新婚红包,一些地方还为生育家庭送上“奶粉钱”,鄂尔多斯将为三孩家庭提供连续三年每年1万元的“提标”补助。一些富裕村镇,补助力度更大,比如广州白云区南岭村今年7月出台婚育奖补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上,婚育补贴金额翻倍至初婚最高8万元、生育最高12万元,合计20万元。
地方纷纷拿出真金白银补助婚育家庭,体现出建设婚育友好社会的决心和诚意,值得肯定。但能够如此“阔绰”发放补贴的,都是地方财政相对宽裕的地区,那么财政面临较大压力的地区,是否就无计可施了呢?并不然——抓好婚育这一涉及广泛的社会工程,既需经济补助等“刺激疗法”,更需有温度、系统性的“长期膏方”。有钱好办事不假,钱少也大有可为。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婚育是个人的人生选择,有着强烈的个体主观意愿色彩,难以靠外力强制扭转。如果说真金白银是直接有力的助推剂,那么长期主义精神、水滴石穿的水磨功夫则是扭转局面的深层力量,地方唯有沉下心,于细微处着手,于制度上创新,于观念上引导,稳步推进,方能积小胜为大胜。
其次,要看到结婚率和生育率下降原因的复杂性与交错性,远非发放补贴就能扭转。“真金白银”的补助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年轻人婚育的压力,对低收入和困难群体作用比较明显。但补贴无法覆盖全部婚育成本,更无法解决子女教育焦虑、职场内卷、高价彩礼与住房压力等现实难题。尤其一些年轻群体对生活方式选择比较多元,想要扭转非一朝一夕能为,地方所要做的,远比直接发钱要多得多。国家近两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婚育的政策,涉及的不仅有经济补贴,还有假期与职场支持、托育等服务与资源支持等方方面面,正是深入剖析社会痛点、治病除根的务实之举,也是真诚向年轻人发出的信号。
一个真正的婚育友好社会,意味着个人在做出婚育选择时,能感受到来自文化上的认同、政策上的扶持、职场上的包容以及法律上的保障。在这方面,浙江做出了积极探索。浙江不仅在发放“真金白银”上做出尝试,更着眼于系统性、全局性建设婚育友好社会,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多方面持续发力。例如,在住房支持方面,多地明确将多子女家庭纳入住房保障优先对象,优先分配公租房、上浮租房补贴、提供更高的公积金贷款额度或价格优惠;在普惠托育体系建设上,积极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单位自建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并提出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在婚俗改革方面,通过举办集体婚礼等引导社会风气转变,倡导“喜事简办、新办”……并且,配套的举措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入,从推动母婴室公共场所全覆盖到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弹性工作制、居家办公等,将“真情实意”融入社会治理的每一个角落。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倡导积极的婚育观,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政策,发挥育儿补贴、个税抵扣等政策的综合作用。建设婚育友好社会,注定是一场需要“真金白银”与“真情实意”并驾齐驱的长跑,唯有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方小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