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冬,松花江畔迎来首场雾凇,琼枝玉树裹着清冽寒气。经好友引荐,我有幸与山西著名书法家席德生先生相识。自此,远隔千山万水的晋地与关东,因这份文缘牵起纽带,一段跨越地域的交往缓缓铺展。
“写好中国字,首先要做好中国人!”“一横一竖立规矩,一撇一捺见精神,这便是书法的真谛。”席先生谈及书法,既滔滔不绝,又掷地有声。我们的情谊,便在这般深刻的文化共鸣中悄然生根。
他兴致盎然地讲山西的晋商传奇、古城沧桑,谈黄河奔涌的豪迈气魄;我则细细描摹吉林的白山黑水,说开发区的蓬勃朝气,道江城雾凇的琼洁奇景与松花江的灵秀绵长。遥远的晋地文脉与关东沃土,在彼此的讲述中仿佛山水相依,气韵相通。
未曾想,这位深耕中原的书家,竟因我的只言片语,深深眷恋上吉林这片土地。交往未久,我便收到他从山西寄来的墨宝——“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八个大字,笔力遒劲,满含向上的力量;旁题小字“生态文明底色,彰显发展成色”,寥寥数语,恰是对吉林开发区生态之美的精准赞誉。
![]()
展开宣纸,墨香氤氲,仿佛望见先生挥毫时的专注神情。这份跨越千里的认可与惦念,在料峭冬日里,暖透人心。
微信成了我们传递情谊的桥梁。席先生总带着热忱追问:松花江的四季流转、吉林市的人文掌故,从高句丽王城的古老传说到北大壶的滑雪盛景,从松江中路的十里长堤到龙潭山的晨钟暮鼓,我一一细说。他时常发来感慨,字里行间满是对江城的喜爱;更主动做起“吉林市代言人”,在山西的朋友圈细细分享江城山水之美与开发区的蓬勃发展,让更多人知晓关东沃土的灵秀与厚重。
往来之间,笔墨是最真挚的信物。去年春节前夕,快递小哥送来沉甸甸的包裹,拆开满是惊喜:红彤彤的春联、金灿灿的福字,裹挟着新春暖意扑面而来;“大东山水”“激流勇进”等书法作品,笔势灵动,寓意深远。我将这些墨宝分享给吉林文友,大家争相观赏、赞叹不已,都说字里行间既有书法的雅韵,更有跨越山海的深情。
日复一日的交往中,我对席先生愈发敬重。他年逾花甲,却始终葆有学习热忱:师从山西著名书法家王留鳌先生,赴无锡书法艺专系统深造,再到研究生班深耕不辍,对书法的执着令人动容。数十年间,他创办多所书法特色学校,培养学子数万人,不少弟子已成全国及各省书协中坚;自身更是斩获无数大奖,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馆展览,被黄河、翰园等碑林刻石,更获沈鹏先生“笔墨潇洒、清心流畅”的盛赞。即便成就斐然,先生依旧谦和温润,将“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信念融入公益教学,让书法文化浸润万千学子心灵。
![]()
又是一年冬来,松花江畔雾凇满枝,席先生的包裹如期而至。一幅《放船歌》,笔墨间再现“两岸森林茂盛、水草丰美”的盛景,先生特意嘱我与吉林友人共赏。他总盼着我赴晋一游,看看黄河壮阔,逛逛古城街巷,奈何工作牵绊,这份约定迟迟未能成行。但距离未曾冲淡情谊,反而让牵挂愈发绵长,每次微信聊天,他的细细叮嘱里,满是真切关切。
山水相隔,笔墨为桥;文心相契,情谊绵长。席德生先生的墨宝,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情谊的见证。从初识时的文化共鸣到如今的惺惺相惜,我们以文会友、以字传情,让晋地的厚重与关东的豪迈在笔墨间交融。这份跨越千里的文友之谊,没有轰轰烈烈,却如细水长流,在岁月中沉淀,在墨香中愈发醇厚;恰似松花江流水,绵长不绝,又如长白山青松,四季常青。(李景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