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PREFACE
2025年“双十一”消费市场呈现显著变局,医药健康类产品取代电子产品成为热门,其中减肥药销售额逆势激增5.7倍,远超iPhone17的150%增幅。以替尔泊肽、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受体激动剂类减肥处方药,在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疗效兜底等营销操作下,沦为全民争抢的“瘦身神器”。这场看似火爆的消费热潮,实则暗藏处方药违规销售、用药安全失控等多重风险,已触碰监管红线,引发行业对医药电商合规性与医疗安全的深度拷问。
双11处方药促销热潮
PART 01
1
减肥处方药成平台新宠
京东、阿里健康、美团等头部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双十一”促销周期(自10月9日启动)内,减肥处方药销售额实现爆发式增长。
![]()
其中替尔泊肽、司美格鲁肽等GLP-1类药物增速显著,将同期新款iPhone17远远甩在身后。这类本为治疗肥胖症、糖尿病的处方药,凭借平台流量加持与营销包装,成为普通消费者追捧的“减重利器”。
2
处方药营销的“电商化”操作
各大平台将普通商品的营销套路全面套用至处方药销售。京东推出“百亿补贴”、“下单抽免单”,阿里健康叠加五种补贴后,替尔泊肽价格较省级挂网价降幅超40%,美团则同步跟进直降活动。
![]()
更有“每盒赠送7支针头”、“不瘦必赔”等争议玩法,其中“不瘦必赔”活动要求消费者参与平台减重计划,未达目标可获最高5000元赔付,将医疗效果与金融承诺绑定。信立泰、拜耳等药企也通过平台官方店铺参与满减、直降,进一步助推处方药“大众化促销”。
3
渠道争夺:平台与药企的利益绑定
平台大规模补贴处方药,核心目的不仅是抢占短期市场份额,更在于争夺礼来、诺和诺德等全球顶尖药企的核心销售渠道,为后续议价与深度合作奠定基础。而药企为冲刺“全球药王”目标,也默许甚至配合平台的促销行为,导致处方药价格体系出现“电商化”松动,打破了此前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
三重监管红线触碰
PART 02
1
红线一:明令禁止的处方药促销行为
2024年1月1日施行的《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明确禁止“买药赠药”、“买商品赠药”等处方药促销形式,旨在防范非理性购药、囤药及滥用风险。但平台“下单抽免单”属于变相赠药,“赠送针头”则是直接违规;而“满300减50”、“限时秒杀”等大额优惠,易引发消费者凑单囤药,偏离处方药“按需购买”的医疗本质,已涉嫌违规。
2
红线二:大众渠道的处方药广告禁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五条规定,处方药仅可在指定医学、药学专业刊物发布广告,禁止面向公众宣传。
![]()
但电商平台APP首页、微信公众号等大众渠道,频繁出现“双靶引领,减重无忧”、“降糖减重护心肾”等宣传语,且“不瘦必赔”活动对疗效作出明确保证,违反《广告法》第十六条“禁止药品广告保证功效、安全性”的强制性规定,构成违法广告。
3
红线三:违规展示的药品信息
根据《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及国家药监局2023年333号通知,处方药在处方审核前不得展示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信息,且禁止出现“推荐”、“热销”等引导性标识。但部分平台通过“打码主图+单独用药提示栏目”的方式,拆分展示药品说明书核心内容,让消费者在无处方情况下即可获取完整用药信息并自主决策购买,完全违背“先诊疗、后开药”的处方药管理原则。
处方审核失守:互联网诊疗的核心漏洞
PART 03
1
极速开方乱象
《经济观察报》记者实测显示,2025年11月7日凌晨,在京东大药房、阿里健康大药房、美团大药房三大平台,仅需填写姓名、年龄,无需提供病历、检查报告或初诊记录,9分钟内即可成功开具糖尿病、肥胖症、渐冻症、心力衰竭等6种不同疾病的处方药。最快开方时长仅10秒,最慢不超过1分钟,仅美团在购买某款降压药时要求审核初诊记录,其余平台均无有效核验。
2
医生考核异化
网上开方乱象的核心原因在于“平台诊疗”模式的畸形激励。开方医生多为平台签约兼职人员,薪酬与开方数量、销售转化直接挂钩,考核核心是开方效率而非诊疗质量。这种“按单提成”的机制,导致医生忽视病历核验、知情同意等法定流程,处方审核这道医疗安全防线彻底失效,完全不符合《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对医生资质、真人认证、病历留存的严格要求。
用药安全隐忧:处方药滥用的多重代价
PART 04
1
药物高风险属性:被忽视的黑框警告
GLP-1类减肥处方药均带有美国FDA黑框警告,提示可能存在甲状腺C细胞肿瘤(含髓样癌)风险,且已知会引发急性胰腺炎、胆结石、急性肾损伤等严重副作用,其中急性胰腺炎属于致命性急症。这类药物的适用人群为BMI≥30的肥胖症患者或BMI≥27的超重合并基础疾病人群,绝非体重正常者的“美容瘦身药”,但平台营销完全淡化风险提示,导致普通消费者盲目购药。
2
滥用后果:个体健康与公共医疗负担
电商平台用户评论中已出现“乱吃药被送医抢救”的反馈,而业内专家担忧,随着滥用人群扩大与用药时长增加,未知风险可能持续暴露。更严重的是,非适应症人群滥用处方药引发的严重副作用,将大量占用公立医院急诊资源,增加医保基金与个人医疗支出负担,形成“企业逐利、社会埋单”的不良后果。
平台沉默与监管困局
PART 05
1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截至2025年11月10日,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美团三大平台均未对处方药促销合规性、处方审核乱象等问题作出有效回应。在巨大商业利益与明确违规风险面前,平台选择“沉默”,暴露其重流量、轻安全的经营导向,忽视了医药行业“安全优先”的核心准则。
2
监管挑战
这场“电商效率”与“医疗安全”的碰撞,凸显出医药电商监管的系统性难题。如何在鼓励医药流通创新与保障用药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成为监管部门的迫切任务。业内呼吁,需强化平台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处方审核、信息展示等监管要求;同时优化监管机制,加大对违规促销、违法广告的查处力度,推动医药电商回归“便民而非逐利”的本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