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老年公交卡要大调整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说得好像老年人以后坐车,要么门槛变高了,要么优惠缩水了。很多人一下子就慌了神,特别是那些天天指望着公交卡出门买菜、串门的老爷子老太太们。这事儿就像家里突然说要换锁,老钥匙不好使了,心里能不犯嘀咕吗?一时间,各种猜测满天飞,搞得人心惶惶。
![]()
说到这个,我觉得这事儿根本不是一张卡那么简单。这更像是一次对老年人“数字生活”的期末考试,考的不是记忆力,而是适应能力。为什么这么说?你想啊,现在上哪儿都得扫码,买东西用手机支付,连挂号都得在APP上抢号。社会这趟车,早就换成“智能”挡了,一脚油门踩下去,可不管你是不是跟得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到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网民才只占网民总数的14.3%。剩下的大部分老人,可能连健康码都弄得磕磕绊绊。现在公交卡一调整,说不定就是要跟什么“一卡通”或者手机APP绑定,这可不就是硬着头皮逼着大家上车吗?我猜,接下来很多城市的公共服务,比如水电煤缴费、公园门票,都会慢慢向这种“智能卡”靠拢,这次公交卡调整,可能只是个“开胃菜”。
![]()
对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很多人觉得这是给老年人添堵,是折腾人。但换个角度想,这何尝不是一种“后备保险”?以前的老年卡,就是个物理凭证,丢了补办麻烦,里面的信息也单一。新的卡片系统,很可能把个人信息、紧急联系人、甚至少量健康数据都整合进去。万一有老人在车上突发状况,一刷卡就能知道基本情况,这比翻包找身份证快多了。这就像谈恋爱一样,刚开始觉得对方管得太宽,处处限制,时间长了才发现,原来都是为你好。我推测,这次调整的背后,地方政府和公交公司其实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想通过一张卡,把老年人这个庞大的群体,也纳入到城市大数据的管理体系里。这听起来有点“腹黑”,但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服务效率,绝对是笔划算的买卖。就像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那些会熟练使用团购APP的社区,物资保障就明显比其他社区要好,数据的价值就在这儿体现了
![]()
所以,别再纠结那张小小的卡片了。它只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不管你愿不愿意,那个只靠现金和实体卡就能走遍天下的时代,真的正在慢慢远去。与其抱怨变化太快,不如想想怎么帮家里的老人,或者帮我们自己,提前做好准备。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你觉得这到底是进步还是折腾?评论区里聊聊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