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塞拉利昂联合成功抗击埃博拉十周年活动在塞拉利昂举办。10年间,一批批来自中国的公共卫生专家接力前行,与塞拉利昂人民并肩作战,在非洲大陆上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公共卫生屏障。这场跨越山海的合作,不仅见证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更书写了中非友谊的崭新篇章,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贡献了宝贵的“中塞经验”。
![]()
应急驰援:
快速建起生命防线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后,塞拉利昂严重缺乏检测和防治能力,疫情防控陷入被动。中国政府迅速响应塞方请求,提出“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移动和固定实验室相结合”的援助原则,紧急启动塞拉利昂-中国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项目。
作为该项目专家之一,中国疾控中心全球公卫中心副研究员王立立见证了实验室从无到有的“中国速度”。2014年11月16日开工,2015年2月11日竣工,中方团队与当地工人并肩作战,仅用87天便完成总建筑面积达383平方米(其中实验室主体为295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2015年3月11日塞拉利昂-中国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正式启用后,埃博拉疑似样本检测工作立即开展。在驻塞各国实验室中,该实验室检测标本量位列第二,结果反馈及时率高居第一,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
应急驰援只是起点。一期项目结束后,中方专家发现塞拉利昂既无运营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也缺乏运维资金,实验室面临“建得起、用不起”的困境。在中方推动下,二期、三期项目陆续启动,合作进入长效守护与运行阶段。王立立介绍,团队不断克服当地基础设施薄弱带来的挑战:为应对市电不稳定,用发电机作为主力电源,并对关键设备加装不间断电源;为应对设备故障,建立远程会诊模式,随时联系国内工程师跨时区远程会诊。
如今,该实验室已成为塞拉利昂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支撑,不仅能检测埃博拉、拉沙热等病毒性出血热,还可应对新冠、猴痘等新发突发疫情。新冠疫情早期,全球抗疫物资短缺、国际物流受阻,中方专家克服困难多方协调,及时从国内调运核酸检测试剂,助力塞拉利昂成为非洲最早具备新冠检测能力的国家之一,该实验室承担了塞拉利昂约1/3的新冠检测任务。塞拉利昂猴痘疫情暴发期间,该实验室承担了塞拉利昂50%的猴痘疑似样本检测工作,成为塞拉利昂重大疫情防控的主力军。
能力传承:
锻造“带不走的骨干力量”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所长阚飙奋战在疾控一线多年,自援塞项目启动以来,见证塞拉利昂-中国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从单一埃博拉检测平台,发展为覆盖26种病毒、10种细菌及疟原虫检测的“全能型”实验室。当前,该实验室已成为塞拉利昂病毒性出血热国家参比实验室和病毒检测与生物安全国家培训中心。
阚飙回忆,曾有两例散发猴痘疑似病例,依托实验室本土检测能力迅速确诊,成为塞拉利昂历史上第四例和第五例猴痘确诊病例。塞拉利昂卫生部官员感慨:“我们再也不需要把样本送到国外,耗费几周时间等待检测结果了!”这正是该实验室“一锤定音”价值的生动体现。实验室通过精准检测,还纠正了以往伤寒误诊和疫情误判问题,测定出塞拉利昂首株伤寒沙门菌全基因组序列,明确了病原菌特征,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依据;支持塞拉利昂第一个国家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的出台,推动中国技术逐步转化为塞拉利昂国家级防控方案,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跨越。
该项目最核心的成果之一,是为塞拉利昂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公共卫生检测队伍”。阚飙告诉记者,10年前,塞方技术人员对病原检测技术和可检测的病原掌握非常少;自援塞实验室项目运行以来,中方队伍在实验室里构建了多种病原检测和重要病原细菌培养鉴定的技术体系、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技术体系。
针对塞方人员基础薄弱的特点,中方采用“一对一带教”“干中学”“集中理论学习”模式,通过每期项目循序渐进强化其技能。至今已累计举办37期短期培训班,培训当地1061名公共卫生人员;累计长期培养19名实验室科研技术人员,其中5人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塞方人员已能独立完成全流程检测。双方人员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建立了密切的工作联系和深厚友谊。
如今,实验室里的塞方人员已形成12人的本地技术团队,3人成长为管理骨干。中方团队将日常运营、质量管理等职责逐步移交给塞方团队,仅保留技术指导角色。阚飙说,这支“带不走的队伍”是中塞合作可持续性的最佳证明,为塞拉利昂公共卫生体系筑牢了本土根基。
创新突破:
三方协作打造非洲疟疾防控新模式
疟疾是塞拉利昂人民面临的重要健康威胁,但传统检测方法难以精准识别耐药菌株,防控效果受限。在塞拉利昂疟疾分子实验室流行病学网络能力建设试点项目中,中国疾控中心积极推动开展“中国-塞拉利昂-盖茨基金会”三方合作模式,为当地疟疾防控带来新希望。
中国疾控中心全球公卫中心主任戚晓鹏告诉记者,三方各展所长。中方提供经实践检验的抗疟技术方案,基因测序仪等设备,以及专家支持;塞方提出本土需求,提供实施平台与人员;盖茨基金会则注入资金,带来国际项目管理经验和相关国际合作伙伴。这种“中国技术﹢非洲应用﹢国际标准”的模式,其核心目标是帮助塞拉利昂建立自主、可持续的疟疾分子实验室流行病学监测能力。
针对当地生物信息学人才短缺的痛点,中方团队专门开发疟疾测序生物信息分析一体机,把复杂数据分析流程一体化、自动化,将原本需数周的工作缩短至数小时;建立从样本采集到耐药位点分析的标准化操作流程,让塞方人员经培训后即可熟练掌握。在网络搭建过程中,中方团队还突破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源瓶颈,通过“师徒制”现场带教,让学员在实战中提升技能;开发“非洲疟疾基因测序”英文在线课程,配合线下集中培训与来华研修,形成“线上—线下—现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戚晓鹏表示,该项目的试点实施有助于提升塞拉利昂疟疾防控精准性,使其从仅能判断是否感染疟疾,升级为可识别疟原虫基因型和是否携带耐药基因,从而避免无效药物大规模使用,保护有限医疗资源。目前,首批接受培训的塞方人员已成长为本土骨干,能基本全流程操作基因测序,部分人还开始培训新同事,形成“滚雪球”效应,为塞拉利昂构建起新发再发传染病的“雷达系统”,助力实现长期防控目标。戚晓鹏透露,该合作模式已具备可复制性,但仍需要可持续项目作为支撑。未来,计划以塞拉利昂为中心,使该模式辐射西非更多疟疾高负担国家,构建“非洲疟疾分子实验室流行病学网络”。
合作升级:
“一带一路”构建区域防控枢纽
随着中塞公共卫生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塞拉利昂公共卫生“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应运而生。在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董小平看来,这一实验室的设立,标志着中塞合作从短期援助升级为长期、系统的科技驱动型战略伙伴关系,为塞拉利昂公共卫生事业注入持久动力。
联合实验室以塞拉利昂-中国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为核心,定位于“两个平台”,即科技援外与能力建设的示范平台、联合科研与协同创新的攻关平台。围绕塞拉利昂及西非地区高发疾病,联合实验室重点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疟疾、伤寒/副伤寒等病原学研究,共产出19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1项发明专利并实现技术转化。
人才培养是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方通过组织测序技术和数据分析相关系列培训,提升联合实验室塞方人员科研水平。同时,两国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线上联”促进科技交流。中方累计派出32人次中方人员赴塞,邀请6名塞方人员来华。
董小平表示,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典范,联合实验室为中非卫生领域科技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坚持需求导向,聚焦非洲国家迫切问题;注重软硬结合,在投入硬件的同时强化人才培养;秉持开放共享,吸引多方力量参与。未来,联合实验室将进一步深化病原学研究,推动技术本土化转化,向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防治领域拓展,为西非地区公共卫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张磊
编辑:马杨
校对:杨真宇
审核:李诗尧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