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大学从来只有国家办、部委办、省里办、地级市办,还从来没有县里办的。”
——《张家港史志》
10月17日,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云中校区落成,该校区的正式启用填补了县域高等教育资源的空白。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将我们的目光转移到“县里办大学”这一鲜为人知的角落。县域大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984年全国第一所县办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的诞生(位于沙洲县,张家港市的前身)。当时,在李铁映、费孝通和钱伟长的共同倡导下,沙洲县拿出全县四分之一的钱创办大学,这一破天荒的事件被写入中国高等教育史。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化不断加快,县域经济高速发展催生了高等教育的崛起,一批批大学诞生了。
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将“县域”定义为“县级市、县以及自治县这些区域及周边城镇的总称”。
中国11个县城,藏着“双一流”
因一所大学,兴一座县城。在县域广袤土地上,藏着许多低调却有实力的“双一流”高校。她们依托当地特色资源优势,成为当地的人才聚宝盆、科研奠基石。
有的大学,基于国家及区域战略布局的需要,自打诞生起便扎根县城,如延边大学、福州大学、石河子大学等。
还有的大学,近年来不断拓展办学空间,通过设立学院、建新校区的方式在县城生根发芽,如兰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
据统计,有11个县(县级市)拥有“双一流”高校。
![]()
长白山脚下,有一所211高等学府——延边大学。学校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东北亚经济圈腹地(2017年在珲春市设立新校区)。在76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始终秉承教育固边、人才兴边、科技强边的理念,民族风情浓厚,发挥双语、双文化的优势,将朝鲜语列入全校性辅修课程;学科特色突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名列前茅,位列全国第8名(前7%),朝鲜语、舞蹈表演等专业是学校王牌。2025年5月,延边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图们江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长白山特产研究院和量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相继揭牌成立,标志着学校在扎根边疆高质量建设“双一流”的发展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东南沿海闽侯县,有一座福州大学城,源自2000年起上海、广州、南京、福州等各大城市兴起的“大学城建设潮”。福州大学便是入驻的10多所高校之一。作为福建省属唯一的“双一流”高校,福州大学勇当落实强省会战略排头兵。2024年,福州市和福州大学开展第四轮战略合作签约,将“福大元素”充分融入到强省会战略各项任务之中。学校不仅提出了“1+3”学科建设路径,学科专业对福州市海上福州、数字福州、闽都文化等国际品牌的覆盖率达到100%;还聚焦福州支柱产业,成立福州大学新能源与材料产业研究院等五大研究院,打造福大版新质生产力。近年来,福大直击“卡脖子”问题,产出了“柔性高分辨X射线成像技术研究”、“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等多个自主科技创新成果,以科技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江苏一个县级市,拥有2所“双一流”。江阴,素有“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美誉,2024年GDP超过5000亿元,超过兰州、海口等多个省会城市,几乎与宁夏经济总量相当。在经济实力加持下,2020年,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正式启用,设有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是南京理工大学着力打造的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江南大学江阴霞客湾校区于2024年启用,依托原有控制、机械、纺织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组建集成电路学院等4个新学院。未来,校区将利用江阴良好的产业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江阴市委市政府的合作。
18个县,迎第一所大学!
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全国约有18个县、县级市已成立或正在筹建本地第一所大学。其中包括8所独立设置高校,10个校区或学院。
![]()
2024年9月,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忠县正式开学,标志着全国首个以“数字产业”命名的高职院校、重庆首所县域大学诞生。学校抢滩数字经济新蓝海,是重庆数字(电竞)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另外,石家庄金融职业学院的揭牌,意味着井陉县高等教育事业从此实现“零”的历史性突破;济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作为梁山县的第一所大学,办学规模预计1万人以上;衡阳理工职业学院是耒阳市域内第一所高等院校,主要聚焦汽车工程等领域……
从全国层面看,县域办大学仍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专科为主。不过,也有一些实力强劲的县,引进了本科层次高校。
经过四年筹划,2025年武义县迎来首所本科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武义学院,将打造职业本科县域办学的“金职范式”。学校紧扣武义产业脉搏,先后在智能制造、康复治疗等领域设置14个适配化专业,为本地产业升级注入动力。
![]()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武义学院揭牌
位于丰顺县的嘉应学院丰顺校区(紫琳学院),也是按照大学本科标准建设。学校实行“1+3”培养模式,即第1学年在丰顺校区打好基础,第2-4学年将转入嘉应学院江北校本部继续深造。学校将把校区建设与梅州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紧密结合,为粤东地区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大学筹办之路漫漫,还有一些县域大学“正在路上”。
山西晋城文旅康养职业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昌学院、贵港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南粤学院、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罗源校区、温州理工学院乐清校区等,正在争分夺秒拉满建设“进度条”,即将开启县域高等教育发展新篇章!
县县有大学?
在江苏,一批“双一流”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相继落户苏南经济发达县,形成了江苏特有的“县域大学群”现象。
虽然县城办大学不是新鲜事,但苏南的县域大学群却呈现出独有特点:数量多、办学层次高,本科院校就有10余所,不乏南航、南理工、江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
常年位居中国百强县榜单前三名的昆山、江阴、张家港都有自己的大学:昆山有昆山杜克大学,江阴拥有两所211,张家港则有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除了这些高校,还有溧阳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太仓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常熟的苏州工学院等。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
江苏强县与高水平大学“联姻”的成功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县县有大学”的可能。那么,这一模式能否在全国推广?
2022年曾有学者建议,“在今后10年,每年投入2万亿,建设2000所县办大学”。不过,这一观点很快遭到质疑。
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苏州研究中心主任徐天舒认为,“高校是否布局在县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的能力——地方要有资金、产业等资源支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史静寰表示,高校是个口碑和质量型机构。全国那么多个县,并非都鼓励开办大学。可以首先着眼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县级行政区,高等教育需求旺盛,又有足够资源的地方试点。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则强调,中国的高校数量不少,已有的高校都招不满学生,更重要的事情是把现有大学办好。
事实上,也有一些地方的县办大学规划受滞。2012年,西南某县就在本地建设起了总投资约135亿元的大学城,但至今仍未完工。河南明确提到原则上不在县域布局高校,贵州也宣布新建高等院校应设在地级市以上城市。
![]()
![]()
因此,对县域办大学,我们需秉持审慎态度。它恰似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破解基层人才瓶颈、精准对接本地需求的显著优势;另一面则是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巨大投入与教育回报的不确定性。
是否应举全县之力兴办大学,是一个仍需审慎作答的命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