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7日讯“比赛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意志的锤炼。每一次突破极限,都是对技术价值的诠释!”谈起刚刚落幕的第十三届全国矿山救援技能竞赛,马立胜的目光中仍闪烁着激动。
2025年秋,他与团队在全国28个省64支代表队、700余名参赛队员中,以黑马之姿斩获五项团体奖,更以减重20斤、负重冲刺的体能突破,展现出地质人“硬核”担当的底色。
从“小白”到“多面手”:热爱是唯一的答案
2013年7月,马立胜怀揣对地质事业的热爱踏入地质勘探一线。初到钻机旁,震耳的轰鸣和冰冷的钢铁让他心生敬畏,也激起了他的征服欲。“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到最好!”白天,他跟着老师傅摸遍钻机的每一个零件;夜晚,他抱着技术手册钻研到深夜。从水源钻机到全液压RC-8,从拆装螺丝到诊断故障,他的双手磨出厚茧,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绘满了设备结构图。
短短两年,他完成了从见习生到工程师的跨越,还练就了“听声辨故障”的绝活。一次在付村矿地质项目施工中,钻机突然发出异响,他立即叫停作业,徒手排查两小时,最终在变速箱深处找到一颗松动的螺丝,避免了数万元的经济损失。老师傅拍着他的肩膀感叹:“这小伙子,是把钻机‘吃’进肚子里了!”
技术突围:从“跟跑”到“领跑”
马立胜始终坚信,技术是地质工作的生命线。他不仅精通设备,更深耕理论研究。在参与淮北杨柳煤矿瓦斯抽排孔项目时,他发现传统注浆工艺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连续一个月蹲守项目部,记录上千组数据,最终与团队研发出《钻探工程进度实时跟踪溯源系统》,将施工效率提升40%。这项成果获得软件著作权,并在全国多个矿区推广。
2023年,在海南地面沉降项目中,面对热带高温和复杂地层,他和同事首创“岩心-监测数据联动分析法”,精准预测地层变化趋势。为摸清地下水流向,他连续72小时守在抽水试验现场,汗水浸透工装,蚊虫叮满手臂,却始终紧握记录仪。“那一刻,我仿佛能听见大地的心跳。”他笑着说。
赛场淬炼:突破,源于每一个细节的积累
车载钻机操作与冲击器组装是马立胜在本届比赛中进步最大的两个科目。冲击器组装从去年的3分48秒大幅提升至1分05秒,车载钻机操作也从42分15秒压缩到26分32秒。成绩的背后,是无数次的磨合与优化。
此次比赛临时组队,作为组长,马立胜承担着不小的压力。加上今年设备新增了上管器,对团队配合的要求更高。他从比赛规则入手,细致分析扣分点,组织队员反复探讨操作细节。在冲击器组装科目中,他总结以往经验,提出“双向拆装训练法”,使团队能从容应对各种比赛规则。日常训练中,他坚持三人一组强化默契,做到“一个眼神就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他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定岗定位,编写了详细的任务清单与安全注意事项,发到每位组员手中,让大家明确职责、心中有数。正是这样的细致准备,让团队在适应赛场时流程顺畅、无一纰漏。比赛中,他一边稳妥操作钻机,一边清晰指挥各岗位衔接,实现了安全与效率的统筹兼顾。赛后,有队员感慨道:“马组长操作稳、指挥准,是我们全队的主心骨。”
荒野中的浪漫:把青春献给大地
十余年来,马立胜的足迹遍布沙漠、深山。在海南,他因长期暴晒患上日光性皮炎,却戏称这是“大地颁发的勋章”;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大西北矿区,他裹着棉被分析数据,笑着说“冻僵的是手,脑子一样转得更快”。他总说:“钻探人的浪漫,是用钻头书写给大地的情书。”
如今,他依然坚守地质勘探一线,带着新人穿梭于钻机之间。他的背包里始终放着那本泛黄的生产日志,扉页上写着一行字:“要想成功,先做好自己——但真正的成功,是让更多人因你而相信奋斗的力量。”
通讯员 甘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