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一名木匠受邀维修应县木塔,他意外发现二层佛像肚子竟然有个大洞,他伸手一掏,从里面掏出了一只死老鼠,木匠没死心,又伸手掏了第二次,这一次,他掏出了一件稀世珍宝!
1974 年 7 月祁英涛带领的文物修复专家团队正在应县木塔的第四层作业,重点排查主佛像的结构隐患。
团队成员用当地特制的长柄铁钳,顺着佛像腹内的缝隙试探提取,第一时间掏出了《妙法莲华经第二》卷轴和《神农采药图》,在场众人眼前一亮,心里瞬间升起强烈的期待。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不用一颗钉子,全靠木结构卡扣撑起来,层层斗拱叠加,塔高几十米,挺拔得像根标杆。
可再坚固的东西,也扛不住风吹雨打。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这塔也老了,塔身斜了,梁柱裂了,连塔顶的瓦都被风刮掉了几块。尤其是早年战乱时,塔还被炮弹轰过,伤得不轻。
文物局当时决定,不能再拖了,得赶紧抢修。负责这事的是国家派下来的专家祁英涛,他带着一队工匠进驻现场,贾国民就是在这时候被请去的。
贾国民是应县本地人,干了一辈子的木匠活,手艺在十里八村出了名。他不识几个字,但对木头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哪块木头该怎么处理,他一摸就知道。
他那会儿正跟徒弟二柱子在家做门框,接到通知后,立马收拾行头进塔干活。二柱子是他带的小徒弟,人年轻,干活利索,但经验还浅,两人一前一后,参与木塔的结构修复作业。
这层塔当时主要修承重梁和佛像周边结构,贾国民干得仔细,哪怕一块木头松动,他都要拆开看看。他也不是多话的人,但手下活儿从不含糊。
那天专家团队在四层主佛像处排查时,他就在一旁协助递工具、观察结构,见证了文物被首次取出的过程。
此前的 1966 年,有游客在木塔佛坛座下发现了一个花式银盒,表面雕刻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游客当即主动将银盒上交当地文管所,未曾私藏。
文管所打开银盒后,众人都倍感震撼。
盒子里藏有佛教 “七珍”金、银、琉璃、水晶等,还有沉香木雕、玛瑙珠子,以及数块金叶子。最受关注的是一颗黄白色的牙齿,看似不起眼,却因特殊的形制被寄予厚望。
这批文物刚被妥善保管,1974 年祁英涛团队的维修清查工作又有了新突破,让木塔的秘藏逐渐完整浮出水面。
1974 年的维修中,专家队对木塔展开全面清查,结果震住了所有人。
塔内共发现文物约 158 件,其中核心辽代秘藏 90 余件,涵盖经卷、佛画、雕像、香木等,每一样都带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分量。
更令人惊喜的是,1966 年银盒中的那颗牙齿,结合 1974 年发现的相关遗存,被认定极可能是佛教中的舍利。
专家们研究发现,这些辽代文物保存状况极佳。特别是那几卷经书,长的有几十米,采用木版印刷工艺,颜色、字体都清晰可辨,对研究当时的印刷技术和宗教传播意义重大。
根据佛教记载,舍利呈方形、微黄,仅少数高僧去世后会结出,多被供奉在佛塔、佛像中。这意味着,木塔秘藏中极可能存有高僧甚至佛祖的遗物。
值得一提的是,文物遗存中发现了黄鼠骨架,正是黄鼠的活动导致部分文物下沉,间接让这些珍宝在特殊年代避开了损毁风险。
这事传开后,上面高度重视,木塔的文物清理、记录、保护工作全面展开。
贾国民后来被留在团队中,协助专家们参与塔内结构修复。虽然他嘴上不说,但心里明白: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能重见天日,是国家重视、专家尽责的结果,自己能参与修复,是莫大的荣幸。
很多人对文物没啥概念,觉得那是 “老古董”,拿来卖钱才实在。但木塔秘藏的发现与保护说明了,文物是有生命的,它们连着历史、文化、信仰,不能随意对待,依法保护文物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