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1984年初秋的一天,家住广西的村民陆宝活蹲在自家门前的空地上,拿着工具刨土。
他想挖个地基建猪圈,正好这块地方就正合适。
但挖着挖着,陆宝活就感觉自己的锄头好像碰到了什么东西,震得他的手有点发麻。
![]()
于是陆宝活就蹲下身,弯腰扒开表面的浮土,一块青黑色的物体渐渐显露出来。
那东西被泥土包裹着,形状不规则,摸上去冰凉坚硬,与周围的黏土不一样。
陆宝活非常好奇,索性放下锄头,用手一点点刨挖。
![]()
随着泥土被不断清理,物体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看起来像是一块不小的金属,表面似乎还刻着些模糊的纹路。
那东西被厚实的泥土包裹着,掂量起来重量可不小。
于是他抱着这沉甸甸的“硬物”来到水边,勉强清洗了一下。
![]()
表层淤泥被冲净的时候,陆宝活发现这玩意儿是一个造型规整的金属盒子,盒子表面虽有些锈蚀。
陆宝活心中一动,试着轻轻撬动盒盖,随着“咔哒”一声轻响,盒子被打开,一枚同样为金属质地的印章静静躺在其中,印章上刻着些弯弯扭扭的文字,看起来颇有年头。
![]()
陆宝活捧着铜盒和印章,心脏砰砰直跳,要知道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黄金是家家户户都渴求的硬通货,他越看越觉得这两件东西不一般,这要是金子的可就不得了了!
于是第二天一早,陆宝活找来了一把锋利的砍柴刀,对着印章的边缘轻轻砍砸。
“铛”的一声脆响,刀刃被弹开,印章表面只留下一道几乎看不见的白痕。
![]()
这玩意儿还挺硬!他不死心,又换了个角度使劲砍了几下,结果依旧如此。
于是陆宝活想到,真金不怕火炼,干脆烧一下试试好了。
于是他在院子里架起平时烤火做饭的火炉,先将印章丢了进去,随后添柴生火。
熊熊火焰很快将印章包裹,红色的火舌舔舐着印章表面,发出细微的“滋滋”声。
![]()
陆宝活守在炉边,每隔一会儿就用铁棍翻动一下印章,但火炉整整烧了很久,这东西好像也没有变化。
于是一会儿过后陆宝活用铁棍将印章扒出来,此时的印章已被烧得通红,他用冷水一浇,“滋啦”一声白烟四起。
![]()
可等印章冷却后他才发现,这东西除了表面的锈蚀被烧落一些,依旧坚硬如铁,既没有出现划痕,也没有因高温熔化变形。
陆宝活越看越觉得这不是黄金,但又不死心,于是他想到了村里唯一的一个大学生陆温晓。
恰巧几天之后陆温晓回到了村里面,于是陆宝活就找到了他。
![]()
陆温晓查看陆宝活从地里刨出来的东西之后,觉得这应该是铜做的,但因为它造型奇特,所以就觉得这是个好东西。
后来他和陆宝活商量了一下,找到了隆安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
![]()
但他们也不认识,于是就把这东西送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后来经过大家的鉴定,发现这铜做的东西竟然是唐代县令所使用的官印。
令人欣慰的是,时光的蹉跎与陆宝活最初的刀砍火烧,都没有对它们造成明显的损坏,尤其是印章上的印文依然清晰可辨。
![]()
专家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印章的形制、印文风格,同时动用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分析其材质和铸造年代,确定它是“武夷县之印”。
而那只铜盒则是专门存放官印的印匣,二者配套出土,在广西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
![]()
«——【·国家1级文物·】——»
经过专家们的详细测量与描述,这枚“武夷县之印”铜印的外貌特征逐渐清晰。
它整体呈正方形,印面边长约5.5厘米,通高3.8厘米,印钮为典型的唐代官印形制——鼻钮,钮高1.2厘米,钮孔直径0.8厘米,方便穿绳佩戴或存放。
![]()
铜印的印身由纯铜铸造而成,质地坚硬,表面因年代久远形成了一层深褐色的包浆,部分区域还留存着轻微的锈蚀痕迹,却更添古朴韵味。
印面采用阳文篆体镌刻“武夷县之印”五个字,字体规整端庄,笔画流畅有力,转折处圆润自然,尽显唐代篆书的书法风采。
![]()
印文的字迹清晰完整,没有明显的磨损,足见其在历史上被妥善保管过。
配套的铜印匣则为长方形,匣身采用模铸与錾刻相结合的工艺,表面原本雕刻有精美的卷草纹。
虽部分纹饰因锈蚀变得模糊,但仍能看出当时的工艺精湛,匣盖与匣身采用子母口衔接,闭合严密,很好地起到了保护印章的作用。
![]()
从用途来看,“武夷县之印”作为唐代的官印,是当时武夷县县令行使职权的重要凭证,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在唐代的官僚体系中,县是基层行政单位,县令作为一县之长,掌管着地方的行政、司法、税收等诸多事务,而官印则是其权力的象征与载体。
![]()
无论是发布政令、签署文书,还是处理各类公务,都必须加盖官印才能生效,因此这枚印章在当时是维系地方行政运转的重要工具。
而配套的铜印匣,则是为了保护官印不受损坏、防止遗失而专门制作的。
![]()
官印作为重要的权力象征,平日里需妥善保管,印匣的存在让官印的存放与携带更加安全便捷,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官制的完善与规范。
根据国家文物定级标准,这枚“武夷县之印”铜印及其配套印匣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宝”。
![]()
“武夷县之印”的发现,不仅让一件珍贵的唐代国宝重见天日,更在广西掀起了一场文物保护的宣传热潮。
当时,我国农村地区的文物保护意识普遍薄弱,许多村民对文物缺乏基本的认识,不知道哪些东西是文物,也不了解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往往将出土的文物当成普通的生活用品或废品处理。
![]()
而陆宝活的经历,成了最生动的“教材”——从误将官印当黄金砍砸火烧,到最终主动配合上交文物,他的转变让周边村民深刻认识到,看似不起眼的“老东西”,可能就是价值连城的国宝。
这个偶然出现的“武夷县之印”不仅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让我们在触摸历史温度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
![]()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根脉,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件文物,才能让这些古老的国宝得以代代相传,让中华文明的光芒永远闪耀。
参考:
广西卫视《本想修个猪栏,他却挖到了全国罕有的宝贝!》2024-12-1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