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中国名茶之乡”,茶叶是当地的支柱富民产业。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21.5万亩,干茶年产量超2万吨,年综合产值达87亿元。产业覆盖全县162个行政村(社区),带动近30万涉茶人员就业增收,茶产业已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面对三江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和面临挑战,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一系列举措,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编者按:
为促进思想交流,激发实践动力,全面展示柳州市场监管系统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中的最新成果,推出“学思践悟之窗”专栏。本专栏将聚焦服务型执法、商标品牌建设、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建设、医药产业发展等市场监管重点领域,对2025年度的优秀研究论文进行展示交流,推动成果转化,为柳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市场监管的智慧与力量。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中国名茶之乡”,茶叶是当地的支柱富民产业。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21.5万亩,干茶年产量超2万吨,年综合产值达87亿元。产业覆盖全县162个行政村(社区),带动近30万涉茶人员就业增收,茶产业已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面对三江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和面临挑战,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一系列举措,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三江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目前,全县拥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近500家,全县茶叶类有效注册商标超450件,12家企业获准使用“三江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茶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品牌价值日益彰显。“三江茶”于2012年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5年三江县成功入选“2025胡润中国茶业百强县”榜单,位列全国第22位,同时获评“全国优质早春茶核心产区”“2025年度白茶优势产业集聚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市场口碑与影响力稳步提升。
科技文旅深度融合。三江茶产业积极应用新技术,为茶叶赋予“数字身份证”;同时依托生态茶园资源,打造布央仙人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动“茶园变公园”,有效拓展茶旅融合消费新场景。
质量安全基础坚实。2025年三江茶产业溯源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实现茶叶“一码溯源、全程可查”;全县新增生态茶园1.16万亩,实现绿色防控技术覆盖16.77万亩茶园。全县73家茶叶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保障全产业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面临的挑战
产业基础与标准化生产有待夯实。部分小型加工作坊设备工艺落后,技术规范不统一,导致初加工环节质量稳定性不足。产业以初级加工为主,对茶食品、茶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不足,产业链纵向延伸有限,制约整体效益提升。
品牌影响力与市场保护亟待加强。“三江茶”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与品牌溢价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市场上存在仿冒侵权现象,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自有品牌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协同,品牌合力未能充分显现。
产业融合与利益联结机制仍需深化。现有茶叶文化旅游项目多停留在观光体验层面,缺乏深度沉浸式业态;“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行尚不规范,小农户与现代产业链衔接不紧,利益联结机制松散,产业普惠性有待增强。
市场监管部门的实践
强化标准引领与质量基础,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市场监管部门致力于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指导制定《三江早春茶》系列团体标准、《茶鲜叶采摘技术规程》地方标准,为规范生产、提升品质提供技术支撑。助推三江县建设公共检验检测中心与质量服务“一站式”平台,2024年全县茶叶质量安全监测抽检412批次,农残合格率98.2%,有效筑牢产业发展的质量基础,保障茶农稳定增收。
推动品牌提升与价值挖掘,实现产业高效赋能
通过强化地理标志保护与运用,构建以“三江茶”地理标志为核心、企业商标为支撑的品牌发展架构,成功推动其入围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工程。“三江早春茶”品牌影响力与价值显著提升,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50强”,有效实现品牌的增值溢价。积极组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企对接会,解读惠企政策,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深度融合。
创新智慧监管与服务模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强化数字赋能,助推“三江茶产业溯源平台”于2025年5月正式上线运行,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全链条信息可追溯,为质量安全和茶农收益提供坚实保障。健全监管机制,持续开展“春茶护航”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过度包装、冒用地理标志等违法行为,有效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进一步助力产业发展的思路
强化标准引领与地标运用
扩大“三江茶”地理标志使用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开辟用标绿色通道,强化地理标志的品牌带动效应。推动建设政府主导的标准化共享加工中心,统一设施配置与生产流程,提升整体标准化水平。制定并实施《三江早春茶鲜叶分级地方标准》,依据茶多酚含量、芽叶形态等关键指标建立分级定价机制,以标准引领品质提升,实现优价优购,切实保障茶农收益。
构建数字监管与信用治理新机制
依托已上线的“三江茶产业溯源平台”,实施消费者扫码溯源激励计划,通过积分兑换景区门票、侗族文化体验项目等方式,引导公众参与质量监督。建立茶企“信用码”公示机制,动态反映企业质量安全、投诉处理等信用状况,对低信用主体实施参展评优限制。对产品标签、广告用语不规范等轻微违规行为,推行“首违免罚+信用承诺”制度,优化信用修复流程,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持续开展“春茶护航”专项行动,查处冒用地理标志等案件并公示失信主体,规范市场秩序。
推动品牌拓展与产业深度融合
构建多层次品牌体系,突出“三江早春茶”高端定位,培育“侗乡茶语”等文旅子品牌。制定新式茶饮原料团体标准,拓展连锁茶饮企业原料供应链。推进茶渣资源化利用,开发茶多酚提取物、茶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绿色循环发展。结合布央仙人山、程阳八寨等景区资源,建设标准化茶坊和地理标志展示馆等,打造四季主题茶旅线路,优先培训吸纳当地村民参与运营,增强产业联农带农能力。
完善质量服务与技术保障体系
茶叶主产区科学设置田间快检站点,构建“高效质量检测服务圈”。联合权威检验检测机构,共建共享实验室,为中小茶企提供便捷、优惠的检测服务。开设出口茶检测绿色通道,实现关键农残快速检测,精准对接国际准入标准。组建由质量、标准、商标等领域专家构成的“质量管家团”,开展入企下乡服务,为三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品牌市场赋能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日期:2025-11-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