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芒果
![]()
编辑|芒果
这回,日本把电影当成了喇叭,中国则把话筒换成了炮声。
![]()
高市早苗在台湾问题上放话,分寸是越过线的那种。随后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先后发声,措辞明显攀高,点名这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踩踏一个中国原则和中日之间既有政治文件,提醒日方别碰红线。这不是那种公关味很重的例行声明,调门一改,就知道背后是当真的。
紧接着,11月15日,中国海事局贴出航行警告,黄海某片海域三天实弹射击。地图上看,位置不算远离日本的海上通道,力度不求最大,但方向明确,是“给你看”的那种提醒。同一天,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社媒账号发了一段剪辑自《沉默的舰队》的短视频,画面热血,字幕写着“武器准备就绪”。不是白纸黑字的官方立场,却是拿文化符号传话。懂的人都懂。
![]()
转折来得快。春天时,海自代表还出现在青岛的多边海军场合,跟中方军舰互致过礼节,照片里都很体面。几个月后空气就凉了。中国没有把演训压到台海那道神经上,而是把场地搬去黄海,避免直顶最敏感区域,把节奏捏在自己手里;日本这边不愿正面硬碰,就借电影“借刀”,既能壮胆也能试水温,问题是情绪极易被煽起来,屏幕与现实混成一锅,误判最容易在这种时候长出来。
高市早苗的表态并不是孤点。近年日本对外安全政策整体在右转:2022版国家安保战略把中国列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西南诸岛持续加码部署,宫古、石垣、与那国的雷达和反舰导弹越来越密,12式反舰导弹走延程,计划引进“战斧”,冲绳方向美军把海军陆战队改编成濒海团。这些实实在在的硬件,让政治人物在台湾议题上更有“底气”做姿态,国内保守派也买账。把台湾议题当杠杆,既能对冲国内经济和治安议题的压力,也能在对美关系里加码筹码。
![]()
中国这次没有停在嘴上。过去更多是严正交涉、表达关切,这次直接拉起禁航区,真枪实弹打靶,信号清澈——不升级到失控,但该亮的牌都亮。东亚秩序这几年有个微妙变化:规矩仍在,但谁更能在关键节点拿出“实际能力”,话语权就更硬。对比一下,也能理解为什么北京选择了黄海——它兼顾了战略指向和风险控制。
“电影外交”不是第一次。美国军方爱用CG演示未来作战构想,俄方也常用大片式宣传片推导弹。它的妙处在于:不用把话说死,情绪却能迅速扩散;风险也同样明显:观众会把戏当真,以为“下一秒就开战”,决策空间被舆情反向挤压。中国到现在没用影视化的方式回应,不是不懂传播,而是手里有更直白的表达:航警通告、演训画面、发言人表态,层层叠叠,信息量足够。
![]()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背景:高市早苗本就是自民党内的强硬派,话语越锋利,越容易在党内争夺话语权。内政逻辑叠到地区安全上,往往就不会温柔。在这种交叉压力下,海自用电影剪辑讲话,既能抬升国内士气,也为官方留了回旋。
接下来两三天,日方大概率会有跟进:舰艇队形微调、措辞更强的新闻稿、或是配合美方的联合演练节奏。中方这边看得到的,仍是东部与北部方向的常态化演训、海警和海上民兵的存在密度、以及发言人对外的定调。外围环境也不会缺席,美军侦察机和军舰的存在感从来不低,三边、四边的机制化安排会给气氛加温,但各方会用热线、通报、预告去做降险。
![]()
这场对峙不会一脚刹停,也不太会朝最坏方向滑。原因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彼此的底牌不在社媒视频里,而在能否把风控住、把边界摸准。真正的看点是,日本会不会把对华政策完全“安全化、军事化”,把经济与社会层面的相互依存继续往下砍;以及中国会把“用实力说话”的节奏掌握到什么程度,是点到为止,还是按节点有梯度升级。眼下,没人急着陪电影演到大结局。
免责声明:本文依据公开材料进行梳理与分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察,不构成任何立场表达或决策建议。具体情况以权威部门发布为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