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清晨,安世半导体(中国)的员工发现公司系统账号集体被锁,生产调度、客户对接数据瞬间中断。
![]()
这起突发事件并非技术故障,而是荷兰安世与中国安世矛盾公开化的标志性事件。
从2017年中资收购欧洲半导体资产起步,到2025年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之名冻结股权,这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博弈,早已超越企业层面,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地缘博弈的缩影。
缘起:从恩智浦分拆到中资入主
安世半导体的基因源自欧洲半导体巨头恩智浦(NXP)。
2017年,为应对高通的收购要约,恩智浦将旗下标准化产品部门剥离,组建独立主体安世半导体(Nexperia),其业务覆盖二极管、功率MOSFET等基础半导体器件,在车规级市场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当时的安世虽技术底蕴深厚,但缺乏资金支撑扩张,亟需外部资本注入。
正是这一契机,让中资资本看到了切入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机会。
2017年,以建广资本为主的中资银团率先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此次收购并非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补短板"的战略布局——安世拥有的车规级器件技术,正是当时国内产业的薄弱环节。
2018至2020年,闻泰科技通过现金加股权置换的方式,分阶段从银团手中收购安世股权,最终以497亿元对价实现100%控股。
这一收购案创下当时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大规模跨境并购纪录,也让安世半导体的身份彻底复杂化:法律上归属中国闻泰科技,核心技术团队与欧洲运营总部仍保持相对独立,形成"中国资本+欧洲技术+全球市场"的特殊架构。
酝酿:战略分歧与地缘阴影
收购初期的"蜜月期"并未持续太久,潜在矛盾随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变化逐渐显现。
矛盾的核心在于双重战略诉求的冲突:闻泰科技希望将安世的技术与产能向中国市场倾斜,服务国内新能源汽车与5G产业升级;而安世欧洲管理层则坚持维持全球均衡布局,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
2021年,安世半导体收购英国车规级芯片企业Newport Wafer Fab(NWF),试图拓展IGBT产能。
这一决策最初得到闻泰科技支持,但随着中美科技摩擦升级,该收购引发英国政府审查。
2023年,在外部压力下,安世被迫以1.77亿美元出售NWF资产,此次"被迫割肉"让双方矛盾首次公开化——闻泰科技认为欧洲管理层风险管控不足,而欧洲团队则指责中资背景引发地缘政治风险。
更深远的影响来自美国的技术封锁。2024年,闻泰科技因业务往来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其ODM业务遭遇供应链重创。为聚焦核心资产,闻泰科技出售ODM业务,将安世半导体推至上市公司业务绝对核心的位置。
这一调整虽强化了安世的战略价值,却也让其成为美国制裁的重点目标,为荷兰政府的干预埋下伏笔。
爆发:荷兰政府干预与控制权争夺
2025年9月30日,荷兰企业法院的一纸裁决引爆全局:暂停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的CEO职权,任命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外籍董事,将闻泰持有的安世股份(仅保留1股)托管给第三方。
荷兰政府给出的理由是"保护关键技术与供应链安全",但其背后直接关联美国9月29日发布的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对中资持股超50%的半导体企业实施同等制裁。
这一裁决本质上是通过司法手段剥夺中资的控制权。闻泰科技随即发表声明,指责荷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违背市场经济规则"。
中国官方迅速回应,商务部批评荷方"插手企业内部事务,损害营商环境",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也发表声明表示反对。
企业层面的对抗同步升级。10月17日安世中国系统被封后,闻泰科技启动应急方案:宣布安世中国员工薪资由国内主体发放,紧急搭建独立供应链体系,确保对比亚迪、特斯拉等核心客户的供应。
数据显示,此时的安世中国已掌握全球80%的封装测试产能,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收入占比达49.29%,近乎半壁江山,这让荷兰方面的"冻结"指令难以真正撼动其运营根基。
本质:技术、市场与地缘的三重博弈
这场矛盾看似是企业控制权之争,实则是技术话语权、市场主导权与地缘政治的多重博弈。
从技术维度看,安世半导体在车规级小信号MOSFET、二极管等领域拥有全球顶尖技术,其专利总量中45%由中国团队申请,车规级专利占比达62%,这种"技术双向渗透"让控制权争夺更具战略意义。
市场层面的失衡加剧了矛盾。安世中国已成为全球业务的增长引擎——2025年上半年营收78.25亿元,同比增长11.23%,贡献了闻泰科技268.87%的净利润。
而欧洲市场占比仅21.72%,这种"中国供血、欧洲掌控"的格局难以持续。全球每5辆汽车中就有1辆使用安世芯片,特斯拉、大众等车企的供应链依赖,更让这场博弈牵动全球汽车产业神经。
地缘政治则成为矛盾的催化剂。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荷兰作为ASML的母国,在中美科技竞争中处于微妙位置。此次干预既是对美国压力的回应,也是试图保住本土半导体技术话语权的尝试。
但这种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的做法,反而引发全球客户的担忧——博世、大陆集团等安世核心客户已开始寻求中国区直接合作,以规避供应风险。
如何答好中国半导体的全球化考题?
截至2025年11月,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博弈仍在持续。闻泰科技通过法律途径申诉荷兰法院裁决,同时加速安世中国的技术自主化,宽禁带与IGBT产品收入同比增长三倍,国产替代进程提速。
荷兰方面则在企业客户的压力下,对"冻结"指令进行局部松绑,允许安世中国维持正常生产。
这场博弈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之路提供了深刻启示:
中资收购海外技术资产后,需建立更顺畅的跨文化治理机制;
在核心技术领域,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必须并行,降低单一技术来源风险;
面对地缘政治阻力,企业需构建"中国市场+全球产能"的韧性布局。
安世半导体的案例证明,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已进入"有限合作"时代。
荷兰与中国安世的矛盾或许会以"技术授权+市场分割"的方式阶段性解决,但这场博弈揭示的产业规律不会改变:谁能平衡技术自主、市场需求与地缘风险,谁就能在全球半导体竞争中占据主动。
对于正处在升级关键期的中国半导体产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干就是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的过程与图片均源自网络。为提高可读性,部分细节已润色,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本文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任何低俗等不良引导。若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迅速删除相关内容。对于事件存疑部分,一经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