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则“上海一夜店可现场登记结婚”的消息近日冲上热搜,引发全网热议。支持者称赞这是贴近年轻人的政务创新,质疑者则担忧婚姻庄重感被娱乐氛围稀释。真相究竟如何?本文从法定登记程序角度为您解析。
![]()
夜店领证?误解背后的真相
11月4日,“上海一夜店可现场登记结婚”话题引爆社交媒体。话题引发广泛关注,网友观点两极分化——年轻人群大多直呼“太时髦”,认为此举方便上班族下班后领证;而不少长辈则担忧婚姻严肃性被消解。
随着舆论发酵,黄浦区民政局迅速澄清事实真相:所谓“夜店领证”实为误解,INS新乐园仅提供颁证体验,不具备法律登记效力。
根据民政局说明,新人必须先在黄浦区民政局完成法定登记流程,获取合法结婚证后,方可自愿参加INS新乐园的颁证活动。该场所被描述为“集电竞、音乐、演艺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仪式在名为“绿洲”的专门仪式堂举行,并非在舞池或酒吧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活动设置了“清醒状态确认”环节,且需提前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每日名额有限。这些措施旨在确保新人在清醒状态下参与仪式,避免因氛围兴奋而冲动决策。
![]()
▌婚姻登记的法定程序不可替代
《婚姻登记条例》第七条规定:“内地居民结婚,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共同申请结婚登记。”
第二条明确:“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便民原则确定的乡(镇)人民政府。”
从法律角度看,上述条款确立了婚姻登记的法定性和机关特定性原则。
婚姻登记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必须由法律授权的机关——民政部门——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这意味着:
▌登记机关法定:只有民政部门或其授权的乡镇人民政府才具备办理婚姻登记的职权,其他任何商业场所、娱乐机构均无权办理;
▌程序要求严格:男女双方必须共同到场申请,提供真实合法材料,接受登记员询问审查,确认符合结婚条件后,方可登记领证;
▌登记效力特定:唯有依法取得的结婚证才是法律承认的夫妻关系凭证,任何仪式、庆典均不可替代法律登记。
修订后的《婚姻登记条例》虽然鼓励婚姻登记机关“结合实际为结婚登记当事人提供预约、颁证仪式等服务”,但颁证仪式始终是登记之后的附加服务,不能取代法律登记程序。
▌结合此事件分析
从法律角度审视上海INS新乐园的结婚登记活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法律程序合规
黄浦区民政局的安排完全符合法律规定——法定登记环节仍在民政机关内部完成,商业综合体仅提供颁证体验,不存在越权行政问题。
这种“法定登记+特色颁证”的模式,实际上将法律程序与仪式感分离,既保住了法律底线,又满足了年轻人对个性化仪式的需求。
▌登记与颁证的界限分明
法律上的婚姻关系确立以登记领证为时间节点,而非举行仪式之时。许多公众混淆了“登记”与“颁证”的概念:
登记:法律行为,产生身份关系变更的效果,必须依法在指定场所进行;
颁证:仪式行为,强化婚姻的庄严感和责任感,可在多样化场景举行。
在此次活动中,区民政局严格遵循了这一界限,确保法律关系与仪式感受互不干扰。
▌风险防控措施到位
活动设置的“清醒确认环节”和预约限制,体现了对婚姻严肃性的尊重和对冲动决策的防范。
从法律角度看,这些措施有助于确保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符合《民法典》关于婚姻成立需“完全自愿”的实质要件。
![]()
上海“夜店颁证”风波,表面上是关于场所选择的争议,深层次则是公共服务创新与法律底线关系的探讨。
婚姻的法律重量,不取决于仪式场地的大小,而取决于双方对责任的认知深度。公共服务创新当如灯塔引路,在便利民众的同时守护价值底线。
在当今鼓励政务服务创新的背景下,上海民政部门的尝试值得肯定,但其核心经验在于:创新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对法律实质的尊重不可动摇。
本文旨在法规之一般性分析研究或信息分享,不构成对具体法律的分析研究和判断的任何成果,亦不作为对读者提供的任何建议或提供建议的任何基础。作者在此明确声明不对任何依据本文采取的任何作为或不作为承担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