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水清的八卦民国
![]()
出生于1881年9月25日的鲁迅,肯定不知道144岁的他还会在2025年大红一把。
前段时间,鲁迅故里“夹烟画墙”引发全民大讨论,最终以“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的共识画上句号。
![]()
于此同时,“鲁迅同款毛背心”文创产品成为市场爆款,受到莫言、贾平凹等文化名人和年轻群体的青睐。
![]()
莫言穿了↑
![]()
马未都穿了↑
![]()
![]()
这位自带“熟读并背诵全文”buff的男人,在我们印象中,是留着一字胡,顶着短发,不苟言笑的。
事实上,这些刻板印象是对他最大的误解。
他是古今第一好玩之人,倘若活在当下,妥妥的就是时尚潮人、探店达人、育儿博主、脱口秀大咖!
01
对于迅哥儿的毛背心,网友们这样评价:
“是日本留学时候的穿搭风格,也是现在的森系穿搭,丝毫不过时。”
![]()
你看,白色渔夫衫外,叠搭一件紫色深v针织背心,外搭棕色针织外套,巧妙的撞色使得儒雅的书生气之外又增添了几分青春的活力。
再配上一条方扣皮带拉高腰线,下身来一条阔腿裤,腿长立马两米。
整体上偏休闲风,但进可上班,退可逛街,外套一脱还可以穿着运动。
一套贯穿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鲁迅就是一个被文学耽误了的“时尚搭配师”,他不仅在穿搭上很有一套,在服装设计上,他也很有自己的“小巧思”。
他为自己设计马夹大衣,将传统长衫的衣领和扣子进行改良,领口采用的是当时最流行的中山领,整体简单大方又新潮。
![]()
他不仅懂穿搭,还爱点评他人的穿搭。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文中写到,有一天,她穿了一件红色上衣,配咖啡色格子裙,鲁迅忍不了了,直接点评开了:
“格子太浑浊,红衣要配黑裙才好看。”
衣服到底要怎么穿?
鲁迅提出了这样的穿衣法则:
胖人穿竖条,方格胜横格。瘦人别穿黑,胖人别穿白。脚短穿白鞋,脚长穿黑鞋。
难怪艺术大师陈丹青说:“鲁迅是一位最懂绘画、最有洞察力,最有说服力的议论家,是一位真正前卫的实践者,同时,是精于选择的赏鉴家。”
确实如此呢。
02
鲁迅是个吃货,他从绍兴吃到北京,又从北京吃到上海,但凡居住过的城市,日记中都会记载这个城市中的美食和饭店,堪称“探店达人”。
居住在北平的十五年间,鲁迅吃遍了北平八大楼,据统计,他去过的北平知名餐馆竟有六十五家之多。
抵京后,鲁迅的第一场饭局安排在了“八大楼”之一的致美楼。
致美楼的当家菜品是“四吃活鱼”,他家的抓炒鸡丝和糟溜鱼片都是鲁迅的心头好。
去的最勤的,当属广和居了。广和居的不少菜式是由宫廷菜改造而来,菜名也颇有文化内涵。
![]()
在那里,“三不沾”是鲁迅的心头好,它是用鸡蛋清、糯米粉、白糖烹制而成的。
![]()
三不沾
此外,同和居的炸虾球,东兴楼的酱爆鸡丁,和记小馆的清汤大块牛肉面,龙海轩的软炸肝尖,南味轩的糖醋黄鱼,都是这位“探店达人”回味无穷的美食。
除开北平,上海是鲁迅长期生活过的另一座城市。
彼时,鲁迅已是文坛巨匠,自然少不了往来应酬,他最常去的便是知味观。
知味观以杭帮菜为特色,日记本中,他对知味观里的叫花鸡和东坡肉的点评可都是五颗星。
![]()
除了频频探店之外,鲁迅还热衷于叫外卖。
与许广平刚到上海的时候,鲁迅几乎每天都点外卖,打电话让外面的餐馆送上门来。
芽芋头炖腊肉、炒蚬肉、蒸鸡球、油爆虾、藕炖鸭……每天至少三个菜,而且几乎天天不重样。
其实,鲁迅先生的牙齿和肠胃都不太好,但这也抵挡不住这位吃货对美食的向往。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个吃货的心里,都藏着对这个世界最深的真情。
03
鲁迅原本的人生规划里本没有小孩,只因“偶失注意”,遂有了唯一的孩子海婴。
许广平分娩的时候难产,当时小海婴命悬一线,心率一度降到十几下,最后是被产钳夹出来的。
![]()
海婴幼时体弱,常生病,再加上老来得子,鲁迅对海婴很是疼爱,在与朋友的书信中,他堪称“晒娃狂魔”。
“海婴已出了三个半牙齿,能说的话还只三四句,但却正在学走,滚来滚去,领起来很吃力。”
“他很喜欢玩耍,日前给他买了一套孩子玩的木匠家生,所以现在天天在敲钉,不过不久就要玩厌的。近来也常常领他到公园去,因为在家里也实在闹得令人心烦。”
晒文字还不够,鲁迅还常在书信中夹上爱子的相片。
“照片托内山老板寄上,去年九月满三岁时拍的,但这是最新的照片,此后还未拍过。”
“敬禀者,日前寄上海婴照片一张,想已收到。”
鲁迅不仅深度参与育儿,在育儿理念方面也是非常先进的。
他尊重孩子的天性,不拂逆孩子的正当需求,堪称“不扫兴爸爸”。
海婴从小动手能力就特别强,喜欢到处拆东西,家里的缝纫机、锁、钟、自行车、留声机都难逃他的小魔掌,甚至,他还在家里捣鼓起化学实验来。
很多家庭对于孩子的这类破坏性行为,常采取“堵”的方式,责骂,甚至痛打一顿。
但鲁迅并没有阻拦,针对海婴的爱好,他顺水推舟,专门买了一套工具给孩子去捣腾。
正因为家长对于孩子天性的尊重,海婴不断拓展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实践中不断探寻自我。
后来,海婴成为了我国首屈一指的无线电专家,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一生恬淡且知足。
一个在被尊重、被信任、不扫兴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内核是稳定的。
正因为他被当作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来对待,他才有着强大的内驱力,有着无穷的力量,足以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中披荆斩棘。
04
鲁迅的很多经典怼人语录,一针见血,恨不得称之为“金句界顶流”,一百年后仍直击我们当代人的痛点。
对于水平欠奉的出版物,他不留任何情面:“我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这种东西居然也有发表的勇气。”
对于熊孩子,对于“他还也只是个孩子”的言论,他照样怼:“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对于当今社会上挥刃向弱者的施暴之人,他怼:“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弱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
读着鲁迅的怼人语录,分外好笑之余,也顿感悲哀。
有些事情,一百年过去,依旧没有什么两样。
自古文人好打笔墨仗,鲁迅也很喜欢写文怼人。
那年,泰戈尔造访中国,徐志摩相随左右,大肆夸赞。
![]()
从左至右: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鲁迅看不过去,撰文《骂杀和捧杀》。
“他到中国来了,开坛讲演,人给他摆出一张琴,烧上一炉香,左有林长民,右有徐志摩,各各头戴印度帽。”
“如果我们的诗人诸公不将他制成一个活神仙,青年们对于他是不至于如此隔膜的。现在可是老大的晦气。”
嬉笑怒骂间,鲁老夫子讽刺了徐志摩诸人把泰戈尔捧成“活神仙”,造成与青年相“隔膜”的事实,深刻揭露了“捧杀”的恶果。
当时的时局中,鲁迅看不起那些温和派,也瞧不上那些一天到晚风花雪月、喝茶闲谈之文风,他不合时宜鞭辟入里地指出国人的通病。
他要挖苦,他要讽刺,他要发声,一双冷眼、一支刀笔底下,是一副肝胆热肠,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怀,是无限深情的一句“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05
鲁迅这一生,冷峻里带着热忱,清醒中不失趣味,毒舌里不乏幽默,而他这些别具一格的文字,依旧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在万古长空里闪耀着灼灼光华。
正如那段鲁迅讲给青年人的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作者简介:
水清,浙江省作协会员,十点读书及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有100多篇文章发表在“十点读书”“洞见”“人民日报”等,有20多万字发表在《华人时刊》《百家讲坛》《做人与处世》《女报》等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水清与你一起,有温度有深度地重寻民国往事。公众号:水清的八卦民国(ID:shuiqing2018),今日头条号:水清读书。
版权声明: 【文艺所使用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