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条超扎心的帖子:江苏某高中高三九班,全班全员走了单招,到最后,竟然连一张本科毕业证都凑不出来。
![]()
想起他们高一填理想院校时的模样,清北、985 赫然在列,个个雄心壮志,仿佛只要写下名字,就等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
如今再回头看,网友的调侃扎得人心里发紧:幸好表头有姓名和理想大学,不然这班连个拿得出手的东西都没有。
![]()
更让人心头一沉的是评论区的家长留言:“能让孩子顺利毕业、不闹出意外怀孕就谢天谢地了,大专又何妨?”
对于这样的孩子为什么家长们选择了躺平?
一是都知道,现在这教育竞争,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经拉开大幕了。
升学压力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把家长和孩子都给罩在里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身边时不时就有青少年,因为学业压力太大,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还有些孩子,因为青春期冲动,一不小心就犯下错误。
对孩子的期待也开始一点点降级。 以前盼着孩子能考名校、有出息,光宗耀祖那是最好了。
现在慢慢地就退到了平安长大、不出事这个最低要求。
在家长们心里,“意外怀孕” 是青春期最容易引发连锁问题的风险之一,“顺利毕业” 则意味着孩子至少能平稳度过这段高压期。
学历到底是本科还是大专,在 “不闯祸、不受伤” 这条底线面前,也成了次要选项。
教育竞争这个大环境,他们根本改变不了,孩子能守住那道最低安全线,也算是给自己找点心理安慰吧。
二是认为学历贬值了,本科学历不重要了。
随着 “大学生送外卖”“考研内卷” 等现象被频繁讨论,部分家长产生了 “学历贬值” 的误解,认为本科文凭不再是铁饭碗,既然如此,不如接受孩子读大专,至少能早点就业。
三是很多家长并非不想让孩子追求更好的学历,而是在长期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就没了信心。
家长们眼睁睁看着孩子每天起早贪黑、累死累活地学习,可成绩就是上不去,努力了半天也不见啥成效,再加上现在这教育政策复杂得很,升学的路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信息让人眼花缭乱。
家长们又不是教育专家,哪有那么专业的判断能力呀,完全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去帮孩子。
没办法,最后 “大专又何妨” 就成了家长们一种摆烂式的自我安慰。
心想反正也没能力改变眼前这状况,那就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吧,这样好歹能让自己和孩子都轻松点。
可是他们压根没意识到,孩子成长的路上,最需要的就是家长在背后托底,而不是直接就放弃不管了。
我能理解现实的无奈,但我不赞美无奈的躺平。
我赞同家长对孩子平安的珍视,但更希望这种珍视能转化为帮助孩子在其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的支持。
“单招”本身并不是失败。对于部分学生而言,避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选择一条更符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赛道,是一种务实的智慧。
问题不在于选择了单招,而在于选择时是出于主动规划,还是被动放弃。
放弃高要求来替代因材施教。我们的目标不应是只要不出事,大专也挺好,而应是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道路,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技能型大专,并鼓励他在那条路上努力发光。
![]()
虽说学历不是终点站:那张证书无法保证你一生的成功。
但学历是敲门砖:在当下的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的人,就算一时找不到好工作,去送外卖、当保安,也能随时报考公务员、考研,或者跳槽到更好的岗位。
可没学历的人,往往会被这些门槛死死拦住,再怎么努力,想要突破阶层都难如登天。
没有这块砖,很多机会的起点会更高。
真正清醒的人都明白:不迷信学历,不代表要轻视它。
就像钱越来越不值钱,但没人会停止赚钱。
学历的含金量看似下降,可它依旧是普通人最靠谱的上升通道。
我们卷学历,不是为了成为人上人,而是为了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为了在人生低谷时,能有一张重新出发的底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