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亘东西1800余千米的秦岭,以十亿年时光雕琢出独特的地貌肌理,每一道岩层褶皱都藏着地球演化的记忆,每一座山峰都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根脉。
![]()
![]()
11月16日,这份藏于山川间的“地貌诗篇”,终于以影像为笔呈现在公众眼前——《中国秦岭地貌摄影展》在西安市土门工人文化宫正式开展,同步发布《中国秦岭地貌图集》。这是陕西省人文地理摄影协会自2014年成立以来,首次聚焦秦岭地貌的专题摄影展,通过123幅精选摄影作品与320幅图集影像,系统解码秦岭地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至11月29日。
![]()
![]()
著名摄影家李少童、胡武功、焦景泉、柏雨果、白涛、张韬、仵晓中、火炎、惠京鹏、秦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谢爱军、杨小兵、孙向明、苟秉宸;陕西省女摄影家协会主席山新莉、副主席何静,陕西省民俗摄影协会会长贾丽,西安美院副院长武小川、副教授苏晟、董钧,陕西省人文地理摄影协会副会长赵科平、董毅、李明强;及多家媒体出席本次开幕式活动。
项目背景:地理分会牵头,专业团队锚定专题方向
2017年秋,陕西省人文地理摄影协会地理分会正式成立,其核心宗旨清晰指向“地理探索与地理发现”,为秦岭地貌的系统记录埋下关键伏笔,分会会长邵安红是项目的核心推动者,具有一定的地质地理知识,更有丰富的户外登山和摄影经验,曾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等世界高峰,常年用镜头记录攀登途中的自然风貌,如今,更能熟练运用无人机拓展拍摄视角。
![]()
![]()
![]()
2019年,邵安红与协会原会长石宝琇经多次深入沟通,达成“系统记录秦岭地貌”的共识,正式确立“中国秦岭地貌”拍摄专题。项目规划覆盖秦岭全段:西起甘青交界的西倾山,途经陕西鳌山、太白山、终南山、华山,河南伏牛山、嵩山、熊耳山、桐柏山,安徽与湖北交界的大别山,东至江淮丘陵的张八岭,东西跨度1800余千米。
![]()
(白石崖断块山和夷平面复合体地貌 )
![]()
(甘肃省陇南市牛顶山火山锥遗迹地貌)
![]()
(嘉陵江骆驼梁废弃河道地貌)
![]()
(东白石山古夷平面和断块山复合地貌)
执行过程:4人团队六年深耕,跨五省踏勘筑就影像档案
“系统记录秦岭地貌”项目由邵安红、太良平、李顺武、韩立军组成4人核心拍摄团队,执行周期从2019年持续至2025年6月,历时整整六年。团队创作采用“卫星地图预判、实地踏勘”的工作模式:先通过卫星地图细致排查疑似地貌区域,标记关键拍摄点;再深入实地开展多维度拍摄,既立足地面捕捉细节,并借助无人机从空中呈现宏观地貌,足迹遍布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湖北五省。
![]()
![]()
![]()
拍摄途中的挑战远超预期:秦岭部分区域海拔高达4640多米,高寒缺氧环境考验着团队体能;复杂的地形与突发的雨雪、云雾天气,常导致拍摄计划时常中断。为确保影像能精准呈现地貌特征,团队对典型地貌采取不同季节、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反复拍摄”,部分地点造访次数达十几次,力求捕捉最具代表性的画面。据统计,六年间团队累计拍摄照片几万张,经多轮严格筛选,最终确定123幅作品入展、320幅编入图集。
![]()
![]()
![]()
展览内核:17类地貌系统呈现,“实录”标准凸显科学价值
此次展览最引人关注的是对秦岭地貌的系统梳理与严谨呈现,团队将拍摄到的地貌归纳为17个类别,既涵盖以花岗岩地貌为主的常见类型,也包含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冰川遗迹等特殊地貌。其中,冰川遗迹影像更为研究第四纪冰川运动提供了直观的可视参考资料,展现了出秦岭“天然地质博物馆”的丰富内涵。
![]()
![]()
在选片标准上,团队始终恪守“高度写实”原则,以“实录”为核心:优先选择地理信息完整、与自然地貌高度一致的作品,即便部分影像艺术表现力强,但因缺乏明确地貌特征,均未纳入展览。同时,展览配套了详实的文字说明:每章开篇设有深度解读,每节附有简要介绍,所有作品均标注地貌类型、地理位置及拍摄时间,部分作品还配有注释,进一步辅助观众理解影像背后的故事。
专家评价与未来规划:填补影像空白,持续深耕地理探索
该批影像为秦岭地貌提供了可视的影像资料,尤其17类地貌的系统呈现,填补了部分区域的影像空白。邵安红介绍说,当前影像仅覆盖秦岭地貌体系的“冰山一角”,陕西省人文地理摄影协会地理分会也将以此次展览为起点,陆续开展有关大秦岭主题的相关拍摄。
![]()
![]()
置身展厅,你可以在光影间触摸山川的脉络,聆听地球演化的悠长回响。这场跨越六年的探索,不仅是对“中华父亲山”地貌密码的解锁,更是对大秦岭自然之美的敬畏与传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