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的早晨,社区医院里人头攒动。52岁的李阿姨排队等候体检,手里的号牌捏得泛白。她习惯清晨在小区门口买一杯热豆浆再加两个油条,早餐看似简单,其实已吃了十几年。
这次体检结束后,李阿姨和往常一样,准备随手把体检报告揣进口袋,回家慢慢看。没想到,医生查看报告后神色严肃:“李阿姨,您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最近一次血脂检查是什么时候做的?”
![]()
李阿姨一愣,回忆起自己上一次查血脂竟然是在三年前,心里隐隐担忧。医生摇摇头:“高血脂不会疼不会痒,可它的危害不容小觑。尤其这个季节,气温变化大,血管更容易‘出问题’。”
很多人会疑惑:“高血脂真的这么可怕吗?不感觉不难受,还用频繁检查吗?血脂到底多久查一次才安心?”本文将结合权威数据与真实案例,帮你厘清高血脂的隐形危机,并给出科学实用的检查建议。你身边也有人常年没查血脂吗?也许,答案就在下文:
提起高血脂,大多数人觉得离自己很远。实际上,我国成年人高血脂检出率约为40.4%,这意味着每10个人中,至少有4人正在“静悄悄”迈入血脂异常人群。但多数人没有“明显感觉”:既没头晕,也不心慌。
![]()
正是这种“无症状,不重视”,让高血脂成了“慢性杀手”。血脂异常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液像被“油腻”包裹,时间久了,血管逐渐变窄、变硬,促发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脂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第一死亡病因;2022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因动脉硬化及其并发症死亡的人数已突破400万。
很多原本健康的人,正是因为长年忽视血脂检查,等到发现时,已经并发冠心病、中风甚至猝死。
更危险的是,高血脂常被误认为是“有点胖”或“爱吃肉”的人专属,事实上:瘦人、饮食健康的人也有可能得高血脂!这与你的遗传、代谢、年龄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很多人以为,体检“年年一次”已经很到位了。但实际上,血脂的变化速度可能比你想象得快得多。下面的数据或许会让你大吃一惊:
健康成年人(无慢病、无高风险家族史):建议每年测量一次血脂。如果最近体重增加、压力大、饮食作息有变化,或体检发现临界值,更应提前半年复查。
高危人群(如三高、心血管家族史、肥胖等):每6个月检查一次血脂。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中老年人,应听取主诊医生个体化建议,部分患者甚至需要3个月复查一次。
龄≥45岁的中老年人:即使自觉没有症状,也应至少每年筛查一次血脂,特别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血脂变化易被忽略。
服用降脂药期间:首次调整用药后,建议4-12周就要复查一次,根据结果动态调整治疗策略。
一项覆盖3万名中国居民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危人群定期筛查与干预后,其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约23.8%。
![]()
定期检查的真实意义,不仅是“预防疾病”,更是“买个安心”:血脂正常,每天安心生活;血脂偏高,早做调整,风险可控。许多“突然倒下”的案例,本质就是长期忽视了体检与复查。
很多人抱怨,血脂高了只能靠吃药。但其实,科学生活方式管理,能让大部分人血脂平稳、药量减半甚至药物“断舍离”。专家建议:
均衡饮食。日常饮食要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摄入,每天下降10克油脂,动脉硬化风险可降约12%。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深海鱼类,增加膳食纤维。
坚持运动。即便是每周慢走150分钟,也能让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提升9.8%,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
控体重、戒烟限酒。BMI每下降1,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减少11%。同时戒烟、限酒可增进血管弹性和代谢能力。
情绪与作息管理。规律睡眠和缓解心理压力,可直接影响脂质代谢通路。每天保证7小时高质量睡眠,远比只靠“早睡”更重要。
药物治疗需配合医生。一旦明确诊断高血脂,不可自行停药或频繁换药,合理用药、定期随访是标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