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在深圳打了10年工,今年终于下定决心辞工回村,本想安稳过日子,结果3个月了,除了偶尔帮邻居干点零活,根本没正经收入,存款越花越少,现在天天在家愁眉苦脸。”
![]()
最近刷到不少这样的例子,身边回老家的人也肉眼可见地变多——有的是受不了城市的高房租、快节奏,有的是想照顾老人孩子,还有的觉得农村机会变多了,想返乡创业。可为啥相关部门要特意提出“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难道是不让大家回农村了?
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先给大家说清楚,“规模性返乡滞乡”不是禁止返乡,而是怕“大批量人一股脑回村后,找不到工作、赚不到钱,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毕竟偶尔几个人这样还好,要是成千上万的人都面临“返乡即失业”,不管是对个人、农村还是整个大家,都不是小事。
![]()
先说说对咱们普通人的影响。很多人返乡前,在城市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虽然辛苦,但至少能养家糊口。可回农村后才发现,就业机会远不如城市多——想找对口的工作难,体力活又不稳定,创业吧,没经验、没资源,还容易亏。就像我哥,本来以为回村能找个工厂上班,结果附近的小厂子要么不招人,要么工资只有城市的一半,根本不够家用。长期没收入,不仅自己焦虑,还可能引发家庭矛盾,最后要么硬着头皮再回城市,要么只能坐吃山空,把多年的积蓄花光。
![]()
再看对农村的影响。农村的资源就那么多,突然涌来一大批返乡人员,就业岗位、公共服务都会“挤兑”。比如村里的学校、医院本来就紧张,返乡的人多了,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可能要排队;而且如果大家都找不到工作,有些人可能会变得懒散,甚至出现邻里纠纷,反而影响农村的安稳。更关键的是,要是返乡的人只是“躺平”,没给农村带来新的技术、资金或想法,农村的发展也没法推进,反而会陷入“人多机会少”的恶性循环。
![]()
从宏观层面来说,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最核心的是怕出现“规模性返贫”。很多返乡人员之前是脱贫户或者低收入群体,在城市打工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旦返乡后没工作,很可能又回到贫困状态。而且我国粮食安全、乡村振兴都需要人来推进,要是大家返乡后都没事干,不仅没法助力乡村发展,还可能让农村的产业断层,影响整体发展大局。毕竟咱们是人口大国,任何“大规模”的问题,都得提前防范,不然容易出乱子。
![]()
可能有人会问:“那我就是想回农村,难道不行吗?”当然行!不是不让回,而是怕你回得“没保障”,所以早就出台了一堆政策,帮返乡的人稳就业、稳收入。 比如针对想打工的人,很多县域都在搞“就业帮扶车间”,引进一些轻纺、农产品加工的企业,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工资不算低,还能照顾家庭。而且像农村公路建设、人居环境整治这些项目,都会优先招本地返乡人员,实行“以工代赈”,干多少活给多少工资,按月足额发,不拖欠。
![]()
要是想返乡创业,政策更是给力。创业担保贷款额度能提到30万,财政还给50%的贴息,10万以下甚至不用找人担保;还有免费的办公场地、开业补贴,要是经营满6个月,能拿到5000到10000块的一次性补贴。比如河南有个老乡,回村搞特色养殖,申请了创业贷款,还拿到了农业保险补贴,不仅没亏,还带动了几个村民一起致富,这才是返乡的正确打开方式。
就算暂时没找到工作、没创业头绪,也不用慌。还有兜底保障:返乡后失业超3个月、家庭困难的,能领临时救助金,急难型的1天内就能到账,最高能拿5000块;没参保或者参保不满1年的,能领失业补助金,最长能领6个月;要是参保满1年,还能按年限领一次性生活补贴。这些政策不是让大家“躺平”,而是帮大家渡过难关,等找到合适的出路再好好干。
![]()
说到底,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不是堵路,而是铺路——既让想回农村的人能回得去,更能留得下、过得好。返乡不是逃避,而是换个地方奋斗,关键是要提前做好规划,摸清当地的就业和创业机会,用好帮扶政策,而不是脑子一热就辞工回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