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委“绝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买房建房”的刚性红线刚被重申,九部门“鼓励退休人员返乡振兴乡村”的号召仍在耳畔回响。
一边是乡村振兴急需人才回流的时代呼唤,一边是退休人员“归乡无居”的现实窘境,政策之间的“温差”,不仅让无数怀揣“落叶归根”情怀的退休人员陷入迷茫,更成为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突出堵点。
破解安居难题,打通政策衔接的“最后一公里”,方能让返乡之路更通畅,让乡村振兴更有力。
![]()
01、政策并行非“打架”:各有初衷的制度考量
看似矛盾的两项政策,实则蕴含着国家治理的深层逻辑,并非简单的“文件冲突”。
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农房宅基地的政策红线,本质是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刚性守护。宅基地作为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保障,承载着住房、就业、养老等多重功能,其所有权归集体、资格权属农户的属性,决定了必须严防资本无序进入导致土地兼并,避免农民“失房失地”的风险。
从实践来看,政策矛头主要指向资源优越、价值凸显的富庶乡村,而非人口流失的偏远村落,这一差异化导向,既守住了农民利益底线,也为乡村发展留足了空间。
而鼓励退休干部、教师、医生等返乡定居的政策,则精准切中了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
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人才匮乏问题突出。
退休人员群体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专业技能和人脉资源,他们既是乡村振兴的“智囊团”,也是城乡要素流通的“连接器”。政策鼓励其返乡,正是希望将个体情怀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为农村注入人才活力。
两项政策一“堵”一“引”,前者筑牢土地制度根基,后者激活乡村发展潜力,核心目标都是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只是侧重不同需有机衔接。
![]()
02、归乡无门:个体困惑与时代宏愿的错位
“想回村教书,却连住的地方都没着落”“带着技术返乡创业,租房不稳定总觉没有归属感”,现实中,诸多退休人员的返乡热情,都卡在了“安居”这一最基本的需求上。
对于多数从乡村走出的退休人员而言,祖屋早已破败或不存在,政策禁止买房建房,让他们陷入“想回回不去”的困境。这种困境背后,是个体情怀与制度安排的现实落差。
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的情结,让土地成为无数人精神归属的载体。古代“告老还乡”制度下,官员退休后可在原籍买田置地成为乡贤,而在现代社会,农业社会解体与土地制度变革,让财富与人才向乡村回流的通道受到限制。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要素自由流通,当住房这一关键要素的流通存在障碍,不仅会冷却个体的返乡热情,更会导致城乡之间形成“无形沟壑”——农村难以获得急需的人才与技术,退休人员的养老需求与价值实现也无从落地。
当“连一点最后的安全感都没有”时,个体情怀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宏愿自然会渐行渐远。
![]()
03、破局之路:刚性红线外的柔性政策缓冲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政策并非只有“绝不允许”的刚性约束,多地已开始探索柔性解决方案,为退休人员返乡安居提供路径。
从重庆的实践来看,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成为破局关键:城口县将闲置敬老院改造为“写生驿站”,石柱县把闲置农房改建为民宿,南川区则通过合作模式将高速施工遗留的闲置工棚转化为水产养殖基地,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为外来人才提供了居住与创业空间。
这些探索证明,无需突破土地制度红线,同样能解决住房难题。
从全国层面看,尽管专门针对退休人员返乡安居的统一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但政策导向已逐渐清晰。
《“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为返乡人员提供支持保障,这为地方制定配套政策留下了空间。
未来,需从三方面构建解决方案:一是强化村集体主导作用,通过统一规划将闲置农房、村小、敬老院等资源进行整合改造,以长期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提供给返乡退休人员,确保产权归集体、使用权归个人;
二是建立规范的租赁市场,明确租赁期限、权利保障等细则,避免“随时被清退”的风险,增强居住安全感;
三是实施差异化政策,对人口流失严重的偏远乡村,可适当放宽闲置宅基地利用限制,鼓励返乡人员参与闲置资产盘活,而对资源优越的乡村则严守红线,防止投机行为。
![]()
04、妙手物语:安居方能安心,归心方兴乡村
“农村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幸福就在哪里”,这句感慨道出了城乡关系的本质。
禁止城镇居民农村买房建房,是为了守护农村的“根”,防止土地资源流失;鼓励退休人员返乡,是为了激活农村的“魂”,注入发展活力。两者并非对立,而是需要通过政策衔接实现“1+1>2”的效果。
刚性政策划定底线,柔性措施温暖人心,这是破解矛盾的核心逻辑。
当退休人员返乡后,能通过规范渠道获得稳定住房,既能实现“落叶归根”的情怀,又能安心投身乡村振兴,城乡要素才能真正双向流动。
唯有让“归者有其居”,才能让“智者尽其才”,让个体的归属感与乡村振兴的宏大目标同频共振,让这片土地上的梦想真正落地生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