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江苏一座距县城30多公里的养蟹村庄里,一栋两层自建房的二楼房间,成为了12岁女孩许斌(化名)生命的终点。这个刚过完农历十二岁生日仅6天的六年级学生,在肠胃炎请假在家的那个周一,服下了外婆刚开封的一百粒心脏病药物,永远闭上了眼睛。房间里散落的作业纸、垃圾桶里的空药瓶,以及一张字迹稚嫩却字字沉重的纸条,揭开了这场悲剧的序幕。
![]()
“我好累,我不想醒过来了。我想死,妈妈对不起,日复一日的学习,好累好累,一直不会写的英语单词。”“一次作业不写就要去的办公室……我受不了,回来还要被你们嘲笑胖,我累了,别救我了。”这封简短的遗书,像一把钝刀,割裂了家人心中那个“阳光开朗”的女孩形象。在母亲马累(化名)的记忆里,女儿从小在两边老人的疼爱中长大,即便2018年自己与前夫离婚,自己也始终未再婚,尽全力维系着对女儿的关爱。许斌从不吝啬表达爱意,会主动照顾生病的妈妈,会在儿童节叮嘱妈妈多准备一份礼物给缺少陪伴的同学,会在作文里把妈妈描绘成漂亮的女主角,甚至在离世前几天,还在安慰同学“人生还很美好,说好要一起上初中”。
村里的自建房客厅里,那张醒目的“优秀少先队员”奖状,是许斌转学前的荣誉见证;二楼房间里,她的黑白照片前依然摆着爱喝的AD钙奶,一切都还维持着她在世时的模样。马累却很少上楼,她把女儿的多数物品搬到了城里的单身公寓,怕触景生情,更怕年迈的父母再度心碎。事发当天,马累正在外地医院治疗阑尾炎,中午还接到女儿的电话,叮嘱她注意身体、保持好心态,乖巧地说自己肠胃已经不难受了。可谁也没想到,这竟是母女间最后的对话。
最先发现异常的是外婆。晚饭时许斌还吃了一大碗饭,之后便回到二楼房间趴在泡沫垫上写作业,纸张铺了一地。当外婆关切询问时,她只轻声说“有事”便让外婆下楼。不久后,楼上传来的“咚咚”异响打破平静,外婆上楼推开房门,只见孩子面朝下趴在地上,面色青紫,急忙呼救。邻居、外公、前夫、民警陆续赶到,却没能留住这个年轻的生命。
消息传到学校,英语老师赵明在第二天清晨6点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刚接手班级不到一个月的她,愣了一分钟才想起许斌这个学生——那个在开学初主动找她谈心,说“想好好学英语”的开朗女孩。班主任那句“她去世了,而且去世的时候在本子上写了‘英语难’”,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赵明的心里。这场悲剧让这位曾获镇优秀教师奖的定向师范生陷入了无尽的懊恼与委屈,她始终否认曾单独叫许斌去办公室,强调每次都是同时叫几位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前后不过三四次,只是简单辅导作业或询问情况,更没有过罚抄、罚站的行为。
学校的张主任和周校长也对许斌的印象停留在“活泼开朗”上,见面时她总会笑眯眯地用英语打招呼,谁也没察觉到这个女孩内心积压的沉重压力。而遗书中“回来还要被你们嘲笑胖”的“你们”究竟指班级还是家人,成为了各方各执一词的罗生门,也暴露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隔阂。马累始终耿耿于怀,小学六年从未有老师家访,也没人主动沟通孩子在校情况,让她误以为女儿在学校一切安好,直到查看女儿生前与同学的聊天记录,发现“作业多”“要去办公室”“很烦”等字眼,才将女儿的死与学校和赵明老师联系起来。
2024年11月,马累起诉了这所小学和赵明老师,认为女儿长期遭受侮辱和体罚,学校未尽到管理保护职责,请求撤销此前签署的2万元人道主义慰问金调解协议并要求赔偿。然而,2025年10月30日,当地县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了她的全部诉讼请求。法院认为,孩子自杀的时间、空间与学校、老师的教学管理行为无直接关联,自杀因素是多元的,包括学业压力、心理压力等,学校难以预见和防范。
据2025年11月16日的报道称,判决下来了,但伤痛并未因此平息。赵明老师最终选择离开这所小学,走时什么私人物品都没带,甚至放弃了电脑,她说“再也不额外辅导学生了,该我做的我一丝一毫不会少,但额外的工作我一丝一毫不会多”。而马累则深陷在悲痛与自责中,每天躺在床上翻看女儿的照片,“发了疯一样到处翻看女儿的东西”,把自己封闭在单身公寓里。外公外婆每次回家,总会下意识抬头望向二楼的窗户,外公手机里存着七年前和外孙女合唱的歌曲,想她时就点开,让清澈的童声与低沉的男声在耳边回荡。许斌生前的同学们,在她离世一年后,冒着雨踩着泥泞自发去坟前看望,怀里揣着写给她的信,这份情谊让家人既感动又心碎。
![]()
这场悲剧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理性的声音在评论区交织。一位退休老师留言:“我心疼现在读书的孩子,一年级时就开始两天一小测试,三天一大测试,孩子总想考好,讨好老师讨好家长,这是什么风气?”另一位网友则表达了不同看法:“世道变了,我小时候父亲告诉老师,不听话就打他,可我也长大成人了,也没想着死。我认为现在的孩子骄生惯养,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太脆弱了。”还有网友提到:“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太重要了,孩子的内心世界需要被看见,不能只看表面的开朗,忽视了他们隐藏的压力。”也有网友感慨:“老师的处境也难,管多了怕出事,管少了又失职,如何把握这个度,真的需要好好思考。”
![]()
在这场没有“罪人”的悲剧里,学业压力的叠加、心理疏导的缺失、家庭与学校的沟通鸿沟,交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最终压垮了十二岁的许斌。法律的判决厘清了责任归属,却无法弥补生命的逝去。它提醒着我们,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挣扎,家长需要多些耐心倾听,学校需要搭建更畅通的沟通桥梁,社会也该反思过度学业压力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唯有各方共同努力,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让每个年轻的生命都能在阳光下从容生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