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后台,有很多家长都发来同样的问题:
“孩子不想去上学,我到底是该逼他一把,还是让他歇一歇?
逼得太紧,怕孩子受不了;完全不管,又怕孩子彻底摆烂。”
其实,孩子不想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孩子确实需要“推一把”才能过去这个坎,有的孩子却需要彻底休息。
那么,该怎么分辨自己的孩子是属于哪一种呢?
两种不同的“不想学习”
表面上看,孩子厌学都是一样的,对学习没兴趣、不想上学、作业拖拉。
但是,厌学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还能正常运转的厌学】:
孩子会抱怨、会拖拉,但该上学还是上学,作业虽然不情愿但还是会做完,成绩可能有点下滑但还不算太糟。
这种更像一时的情绪,暂时累了。
另一种是【已经死机的厌学】:
孩子完全拒绝学习,连续多天不去上学,情绪特别差,甚至出现头痛、失眠、吃不下饭这些身体上的反应。
这就好比电脑死机,必须重启。
怎么判断是该推还是该停?
面对不想学习的孩子,家长怎么知道是该推一把还是该让他休息?看这两点:
看孩子的整体能量状态
有些孩子厌学是因为,他在某个学科或学习环节遇到挫折,产生了畏难情绪。
比如数学没考好,导致他一上数学课就心慌,甚至想逃学。
但他在别的科目上表现很正常,而且,说到玩、聊起他感兴趣的游戏或动漫,他眼睛会放光,依然很有精神。
这时的孩子,只是“选择性无力”,他还有精力,只是不愿意把精力用在让他觉得困难的事情上。
如果孩子连以前喜欢的事情也不感兴趣了。
这时候学习已经不是首要问题,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继续强迫孩子学习,只会让情况更加恶化。
看孩子的情绪反应
如果,孩子的情绪多是抱怨、烦躁、不耐烦。“真烦人!”“这么多作业,怎么做得完啊!”
父母跟他讲道理、哄一哄,或者帮他一下,他的情绪能慢慢平复下来。
这种状态下的孩子,父母只要稍微努努力,就能把孩子从厌学躺平中拽出来。
如果,孩子的情绪反应非常剧烈:
突然大哭、暴怒、摔东西,或者长时间地沉默、流泪;
睡眠或胃口明显变差;
有伤害自己的行为;
总是这里痛那里痛,但医生查不出问题;
不愿跟人交往;
父母跟他说话,他完全听不进去,把自己封闭起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沟通。
这时,孩子需要停下来,父母也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有可能把孩子从厌学躺平中拽出来。
“推一把”该怎么推?
对还有潜力的孩子,推动要有方法:
1. 帮孩子解决学习困难
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聊。
错误说法:“你怎么又没考好?是不是又粗心了?”
正确说法:“这次数学没考到理想的分数,咱们一起看看卷子,找找具体是哪里被扣分了,好不好?”
教孩子高效学习的方法,比如番茄钟学习法、费曼学习法,而不是只是简单地要求孩子再多学一小时。
对厌学的孩子来说,“多学一个小时”是一个很大的目标。
但通过番茄钟学习法、费曼学习法,可以把“多学一个小时”这个大目标拆解成好实现的小目标。
对孩子来说,也没有压力,很容易坚持下去。
![]()
2.激发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很多休学的孩子对学习有强烈抵触,但在生活技能、兴趣爱好上可能仍有热情。
家长可以从这些领域入手,帮孩子找回“我能做到”的掌控感:
孩子喜欢游戏,引导他尝试简单的编程入门、游戏视频剪辑,把兴趣转化为可落地的小能力。
让他感受到“我的爱好也能创造价值”。
孩子在非学习领域找到自信后,父母这时候就可以开始让孩子慢慢接触学习了:
找一个比他水平稍低一点的题目让他做,让他能轻松做对,找回“我能行”的感觉。然后像上台阶一样,慢慢增加难度。
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给他信心。
如果你决定“停”,该怎么安心地停?
让孩子休息时,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一休息就再也跟不上了,一辈子就毁了。”其实,恰当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1.全家合力,重新给予情感滋养
孩子休学后,大概率会出现行为退行,也就是说,孩子会变得像婴儿一样,特别依赖父母。
其实,这种行为的本质是,渴望确认“自己被重视、被深爱”。
这个阶段,家长可以在家庭经济和精力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度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目的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即使我不乖,家人依然接纳我,我是值得被爱的”。
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有限度,不要对孩子纵容。
当孩子的要求超出家庭承受能力时,坦诚告知:“这件事爸爸妈妈做不到”,这能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感,学会理解他人,也是自我成长的重要一步。
2.爱是第一,规则也不能完全放弃
有些家长认为:“既然孩子不去学校,那就让他完全自由。”
爱与规则并不冲突,允许孩子暂停学业,但不能让生活陷入完全无序。
彻底的混乱反而加剧孩子的焦虑感。
我们可以给孩子设定简单、易执行的生活:
固定起床时间,不强求孩子早起,哪怕比前一天提前 10 分钟,保持规律即可;
每周至少一次家庭互动,比如一起拼拼图、在小区散步、做一顿饭。
做这些小事的重点是,给孩子无压力的陪伴;
让孩子承担一项轻量家庭任务,如喂宠物、整理自己的书架。
这些安排的核心,是让孩子感受到:
即使脱离了学校的节奏,生活依然稳定、有意义。
3.重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对于内心已经崩溃的孩子,要从“小任务、低压力、高反馈”场景入手。
①用最低能耗的方式和孩子建立连接
孩子如果出现了社交障碍,我们父母不要想尽办法让他起床、出门、活动。
他拒绝沟通,是因为任何交流都需要耗能。我们的任务是让孩子在咱身边感到绝对安全,无需耗能。
可以安静地走进他的房间,放一杯水或一盘切好的水果,不说任何话,然后安静地离开。
这个动作的潜台词是:“我关心你,但我不要求你回应。”
②任务要微量化、步骤化,难度要小
面对一个能量耗尽的孩子,“把房间收拾一下”或“出去走走”这样的指令,如同让一个腿骨折的人去跑马拉松,会引发孩子的恐惧和抗拒。
不要求他“整理干净书桌”,而是说:“你能帮我把桌上那支蓝色的笔递过来吗?”
这个任务只涉及一个简单的拿取和递送动作,几乎不耗能,且立刻就能完成。
在他完成一个动作后,利用这个行为惯性,提出下一个需要他的请求:
“快递在门口,我一个人搬不动,能出来帮我扶一下门吗?”
重点不在于他扶了门,而在于离开了原来的位置。这是他恢复功能的第一步。
创造“顺便”的机会,当他能完成扶门的任务后,可以尝试创造“顺便”的场景:“你刚好出来了,要不要顺便在沙发上坐一会儿?就坐一分钟,感觉累我们就回去。”
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是独立的、微小的、且在他能力范围内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
这些“微小的成功”可以一点一点地帮他找到“我能行”的信念。
③ 反馈要及时、具体、无条件
正确反馈有以下几个原则:
及时——在他完成动作的瞬间,立刻给出反应。
具体——只描述行为本身,不添加评判。
无条件——不关联到任何其他期望。
当他递来一支笔时,看着他说:“谢谢,你这一下帮了我大忙。” (反馈具体行为“递笔”,并赋予价值“帮了忙”)
当他帮你扶住门后,说:“幸亏你扶了这一下,不然门要关上了。” (反馈具体行为“扶门”,并说明其实际作用)
当他“顺便”在沙发上坐了一分钟后,说:“真好,我们能一起在这儿待一会儿。” (反馈具体行为“坐在沙发上”,并表达共处的喜悦,不要求时间更长)
这种反馈的潜台词是:“你的每一个微小行动,都是有价值、被看见、被感激的。你本身的存在,就是好的。”
4. 允许暂停、偶尔失败
崩溃状态下的孩子情绪波动大,不能用“坚持做下去”绑架他,避免让他产生挫败感。
若孩子当天没力气完成任务,说 “没关系,今天好好休息,明天我们再试一次,哪怕只做 3 分钟也可以”。
不拿孩子和别人比,只和他自己的过去比:“你现在能每天散步 10 分钟,比上周愿意出门的次数多了,进步超明显”。
![]()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变成同一个样子,而是帮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有时候,这需要推一把;有时候,这需要放手;有时候,这只需要陪在身边,耐心等待。
孩子是需要推一把,还是需要彻底休息,答案不在别人那里,就在父母对孩子的了解里,在你们平时的关系里,在孩子给你的种种信号里。
希望每个家长都能看懂孩子的需要,做出适合孩子的选择。
#厌学的孩子,什么样的孩子适合推一把,什么样的孩子需要休息?#孩子厌学怎么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