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如同一条联通古今的文化动脉,将千年底蕴融入现代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城市现代化建设,南京城墙多次面临拆毁危机,幸社会各界联合保护。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响应社会各界呼吁,通过立法、修缮,精心守护南京城墙。现在,古老的明城墙像一条串联城市的项链,一边是山水相依的自然美景,一边是古今交融的都市繁华,享誉世界的“名”城墙已成为“民”城墙。
![]()
南京城墙台城景区
呼吁:紧急抢救,城墙免于拆毁
上世纪50年代,古城墙作为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常常被认为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且妨碍限制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因此,很多城市都掀起拆除古城墙的风潮。
1950年8月18日《新华日报》第4版刊发了南京市民慕九波、林波启等人的来信《城墙古迹希勿再随意拆毁》,反映中山门、光华门附近的城墙均出现城墙砖被拆情况。报社与相关部门联系后,责任部门进行了整改,整改措施在报纸上进行了公示。
自然灾害导致城墙倒塌引发危害成为南京拆除古城墙的直接原因。1954年夏秋季,南京城墙经历了两个多月暴雨的浸泡,接连发生了三次坍塌事故,其中中华门西干长巷段城墙局部倒塌最为严重,危及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南京市建委对古城墙进行全面普查后,发现险情350多处。南京市政府成立临时拆城工程处,开始拆除存有危险的城墙段。
但在拆除过程中,出现违规扩大拆除范围现象,中华门瓮城和石头城遗址等都面临被拆除威胁。最令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朱偰痛心的,是把石头城上拆下来的条石敲碎成小石子,用来铺修马路。目睹无价文物遭此浩劫,朱偰心急如焚,四处奔走,联合社会各界呼吁共同保护古城墙。
1956年9月23日,朱偰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南京市建设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呼吁保护台城、石头城、中华门及玄武湖西南两面城墙。文章刊发后,先后被《光明日报》《文化新闻》等报刊转载,产生了巨大影响,遏制了当时的拆墙风潮,让中华门瓮城和石头城巍然屹立至今。
![]()
南京城墙
守护:专项立法,倾力整治修缮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在南京市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南京城墙的相关专项法规和专项建设规划先后出台,并成立了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和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等专业组织机构。
面对城墙保护中出现的种种问题,1996年5月南京市启动专项地方立法,颁布实施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古城墙保护管理为内容的专门法规,使此后的明城墙保护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年5月16日的《新华日报》写道:“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南京明代古城墙终于有了‘护身符’。”时间来到2001年12月1日,《新华日报》又报道了南京市投资4亿元资金,用于明城墙的维修和周边环境整治出新,当年城墙的维修量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维修长度的总和。
为保护城墙天际线,南京市明确,明城墙及周边空间进行城市设计时,明城墙两边15米范围内不得建房子,50米范围内原则上不新建建筑,50至200米范围内新建建筑高度不得高过城墙等。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用狮子山和阅江楼的观测视野举例:“根据视线分析结果,为保证在护城河西岸沿线观看城墙时能展现城墙的线性延伸感,保证在长江航道内观看到狮子山及阅江楼的形貌和气势,要求可观测的山体高度应达到狮子山整体高度的三分之二以上,即狮子山24米以上部分,城墙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高度控高为19米。”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南京城墙历经60余次保护修缮。马麟告诉江南时报记者:“南京城墙的保护工作,已从抢救性保护向系统性保护转变,从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转变。”现在,环城墙慢行绿道系统基本贯通,城墙外侧约25公里绿道和城墙内侧约18公里绿道相互串联,给古老城墙镶上“绿边”。
![]()
南京城墙博物馆
传承:融入生活,增进公众参与
经过持续的保护、修复和环境整治,南京城墙于2014年实现了全线25.1公里开放。如今,在下关挹江门、小桃园段,山、城、江、河一体的天际线令人心旷神怡;从神策门至光华门,从紫金山、玄武湖、鼓楼至新街口,城市山水景观尽收眼底;从东水关到西水关,一路可体验“老城南”市井繁华。
2016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成立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发起“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活动,征集散落城砖线索,95岁的谢竹如捐出全部收藏的城砖,退休工程师吴文兴从建筑垃圾堆里“捡回”4万余块城砖,文化工作者董跃明骑车寻访线索助力回收上千块城砖……通过热心市民提供的线索,截至目前,累计已有近60万块城砖从散落的500余地“回家”,有的陈列在位于南京门西的“砖集馆”内,有的重新回到了城墙上,共同讲述着650多年前南京城墙修建的故事,也展示着全民合力保护城墙的热情与成果。
“这不仅有效保障了城墙本体修缮,更形成了以城墙文化遗产价值传播为目标、流散城砖回收为手段、砖集馆展示空间为亮点、多元社会力量合作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模式。”马麟表示。
作为专题展馆,南京城墙博物馆以“呈墙”理念实现现代建筑与明城墙的空间融合,让城墙沿线常看常新。该馆坐落在中华门瓮城旁,2022年建成开放,2024年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的展示平台。基本陈列以“旷世城垣”为主题,立足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组织展览,展示各类精品文物1700多件(套),强调南京城墙作为文明的见证、建筑技术的典范、人地关系的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文化融合、对外交往等方面的中国智慧,先后荣获江苏省第二届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精品奖及2025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