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这首耳熟能详的明城墙童谣,每个老南京人都能吟唱。
公元1366年,朱元璋下令修建南京城墙,历时28年建成,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在钟灵毓秀的山水之间,京城城墙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是世界上最长的砖石构造的城墙。明城墙静静守望着钟山烟云与秦淮灯影,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
南京明城墙中华门3道瓮城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宏大精巧:打破旧制的城墙
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前,亲自设计监工城墙,建造工程前后历时28年,使用约3.5亿块城砖,动用长江中下游5省7府200个县的近百万名工匠。
“从全球范围来看,南京城墙在设计思想、筑城技术、军事防御等方面,都体现出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遗产价值。”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认为,无论是其规模宏大的内瓮城,还是构思精巧的水关涵闸,抑或数以亿计城砖上的责任制铭文,都不愧为露天的明初军事、科技、历史、文化、艺术宝库。
南京城墙充分利用了历代建于自然险要之处的城垣,摒弃方整规矩的传统都城形制,采用了顺应自然山水的自由式布局,以丘陵山岗筑城墙,以天然水系为护城河。城墙体系包括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及环绕各重城垣的护城河水系。马麟告诉记者,今天我们常说的南京城墙就是其中的“京城”,其总长35.267千米,目前保存较完好的共25.091千米,遗迹(地面有5米以下高度的城墙)、遗址(地面无城墙)共10.176千米。最长的外郭城周长更是超过了60千米。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南京城墙的描绘:“其中第一层和最里面的一重,也是最华丽的,包括皇宫。宫殿依次又由三层拱门墙所环绕,四周是壕堑,其中灌满流水。这座宫墙长约四五意大利里……两个人从城的相反两方骑马相对而行,花了一整天时间才遇到一起。”
南京城墙堪称浓缩了中国6000年的筑城文明,达到了14世纪东亚城市城墙营建技术的巅峰。利玛窦对南京城墙和南京的描述,填补了元朝《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南京城记载的空白。如今南京城墙博物馆所藏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为荷兰初版的拉丁语版本,其历史珍贵性尤为显著。
![]()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防御工事:建造技艺的探索
城墙是古代重要的防御设施。马麟介绍,朱元璋在营建城墙过程中,不惜代价地追求城墙的高度、厚度、强度,并根据不同地段建城的需要采用不同材料、不同结构,以抵御正处在孕育发展之中的火兵器及其他攻城器械。因此,南京明城墙也获得了“高坚甲于海内”的评价。
为了抵抗攻城战具的攀援,有些地段的城墙高度达到20多米;城墙砌筑技术上大规模采用砖石构造,粘合剂采用含有淀粉类植物的石灰混合浆;针对防御薄弱的城门,则一改传统的外瓮城制式,将瓮城设置在主城门内,且有些城门还设置了多重内瓮城。
“中华门共有3道瓮城,并且设在城内,是极为罕见的例子。”马麟介绍,城门设有27个藏兵洞,战时可藏3000人以上,城门洞内设加强防御的设施“千斤闸”,两侧斜坡蹬道可让人、马及炮车易于上下。
东亚地区的很多城市,也受到中国明清城墙筑城体系、价值体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马麟向记者举例,如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宫殿建筑景福宫,遵循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原则,主要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列,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中的秩序观念。韩国首尔的城墙,在规划建造上借鉴了中国城墙的防御理念和技术,设有城门、城楼、角楼、敌台等防御设施,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防御体系。
![]()
南京城墙示意图(橙线处为城墙未连通段)
物勒工名:“固若金汤”的秘诀
明代《凤凰台记事》一文记载,南京京城城墙在修筑时,使用了石灰、高粱汁来增强城砖、条石间的凝固度。明太祖朱元璋有时巡查城墙工程,负责筑城的人会按照每丈、每尺划分区域检查。正是如此严格的要求,才确保了南京城墙固若金汤。
来自全国各地的城砖数以亿计,这是修筑南京城墙最大宗的建筑材料。为了保证烧制的城砖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质量要求,明朝实施了一套精确到人的严格责任制度——“物勒工名”。
马麟介绍:“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各地在城砖上模印多环节责任人名单,如果检验不合格,铭文中记录的有关官员及各个环节的具体责任人,都会受到严惩。因此,在这里的每一块城砖上,都会模印参与造砖的各级工作人员,上至府、州、县各级官员,下至造砖管理人员与烧制工匠的职务和姓名。这种责任制度有效防止了‘豆腐渣’工程,还让每一块砖都有了自己的‘主人’”。
上亿块城砖,其砖文不计其数,模印过程中难免出错。所谓“反文错版”,便是指砖模制作时,文字错误地正刻在模具上,上砖后便成了反文。南京城墙砖文研究者杨健雄介绍:“由于草书不易识,有些刻工都可能不认识草书,在南京城墙上还能发现多块印反的德化草书砖。这些反文草书砖粗看像是外文砖,富有特色,也很有趣味。”
采访中,杨健雄向记者展示了他拍摄的砖文。图中,城砖上的文字结构似韩文,又似日文,难以辨别书写内容。随后,杨健雄将图片镜像翻转,记者才辨得城砖上的文字是“反文错版”的草书“九江德化县 白”。草书砖文较为罕见,这块正是具有代表性的德化草书砖之一。
“南京城墙砖文的书写者多为基层文吏或底层文人,从书法的角度来说算不上精美,但却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与特点。”杨健雄表示,这些城砖上的文字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更显古朴质拙,呈现出独特的金石韵味。除了建造时间和地点外,砖文还隐藏着很多信息,如政治体制和赋役制度、政区沿革、移民与姓氏文化、文字演化与民间书法、刻印技术等诸多内容。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