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及购物节,人们多会想到现代电商平台的狂欢盛况,可若翻开古籍便会发现,古人早已拥有属于自己的“购物节”。那些在特定时节、特定场所兴起的市集,商贾云集、货物流转,藏着古人最鲜活的消费热情与生活气息。
早在先秦时期,“购物节”的雏形便已显现。《诗经·卫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记载,勾勒出先民以物易物的交易场景。而到了春秋战国,随着货币的出现,市集规模逐渐扩大。《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活动往往伴随着热闹的市集。彼时,在祭祀神灵的场所周边,商贩们早早搭起摊位,售卖祭祀用品、日常器物与各色吃食,人们在祭拜之余,便会驻足选购,形成了早期“购物节”的模样。这种与祭祀结合的市集,既承载着古人的信仰,也满足了日常购物需求,成为当时重要的商贸活动。
宋代是古代“购物节”的黄金时期,汴京与临安的繁华市集,堪称当时的“购物天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细致描绘了汴京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至寺内,廊庑皆列铺席,卖诸色杂货,以至飞禽走兽之类,无所不有。”每月五次的开市日,便是汴京百姓翘首以盼的“购物节”。届时,从珍稀的古董字画,到寻常的针头线脑;从鲜活的飞禽走兽,到可口的点心零食,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文人雅士会来此寻觅碑帖古籍,寻常百姓则购置家用物件,连皇室贵族也时常派人来采购稀罕玩意儿。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妇,便常“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在摊位前与商贩讨价还价,将购物的乐趣与文化追求融为一体,这一场景被李清照写入《金石录》后序,为宋代“购物节”增添了几分文雅气息。
明清时期,“购物节”更加贴近民生,形式也愈发多样。北京的都城隍庙市集,便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购物节”。孙国敉在《燕都游览志》中记载:“西至庙,东至刑部街,亘三里许,市肆栉比,货物山积。”每逢开市,绵延三里的街道上,摊位一个挨着一个,绸缎布匹、珠宝首饰、日用百货、风味小吃等应有尽有。农历五月的庙会上,“滥贱纱罗满地堆”,乡里妇人即便冒着酷暑,也争相抢购物美价廉的纱罗;到了冬日,暖炉、皮货又成了热销商品。《京都竹枝词》中“一日能销百万钱”的赞叹,足以见得当时“购物节”的火爆。除了都城隍庙,隆福寺、护国寺的市集也颇具规模,每月固定的开市日,总能吸引大批百姓前来购物,热闹非凡。
节日里的市集,更是将古代“购物节”的氛围推向高潮。上元灯节时,长安与临安的街市灯火璀璨,堪称一场盛大的“购物狂欢”。唐代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写下“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诗句,描绘出元宵夜的繁华景象。此时的街市上,除了赏灯的人群,还有无数商贩售卖花灯、小吃与各类新奇玩意儿。西域商人带来的琉璃盏、江南绣娘缝制的绫罗帕,在灯影中格外诱人,人们一边赏灯,一边购物,沉浸在节日与消费的双重喜悦中。端午时节,苏州的街市也满是“购物节”的氛围,《荆楚岁时记》记载“市人争买符袋”,商贩们叫卖着彩索、香囊、粽子,孩童攥着铜钱追着糖画摊跑,家家户户都在市集上购置过节物品,浓浓的节日气息与购物热情交织在一起。
古代的“购物节”,没有现代的电子支付与快递物流,却有着最质朴的热闹与烟火气。商贩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孩童的嬉笑声,交织成千年未散的市声。那些散落在古籍中的记载,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购物的狂欢场景。如今再读这些文字,才知晓购物节并非现代专属,古人早已在庙会长街、节庆市集里,将商贸与生活、文化与消费完美融合,留下了一段段关于“购物节”的鲜活记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