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长乐宫内,刘邦躺在病榻上,回想起一生的得失。
他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打天下靠能人,守天下靠忠臣,但真正决定成败的,是另一种人。
这种人不显山不露水,却比所有人都重要。
韩信的困局暴露了什么
公元前196年冬天,淮阴侯韩信被处决,刘邦坐在未央宫里,心情复杂,韩信是天才,这没人否认,垓下一战,十万楚军土崩瓦解。
项羽自刎乌江,韩信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
但韩信死了,不是因为他不忠诚,而是因为他太突出,樊哙冲进来:"陛下,韩信谋反的证据确凿,该杀!"刘邦看着樊哙,这个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
忠诚?绝对忠诚,能力?打仗很勇猛。
可樊哙解决不了韩信问题,萧何进来了:"陛下,臣已经处理好了军队调配。"萧何是能臣,治理后方,筹集粮草,样样精通。
但萧何也解决不了韩信问题。
刘邦突然想起一个人,陈平,陈平既不是最忠诚的,也不是最有能力的,但韩信最终倒下,陈平起了关键作用,为什么?
时间回到公元前206年,鸿门宴。
那一夜,刘邦差点死在项羽手里,项羽坐在主位,范增在旁边使眼色,剑拔弩张,樊哙忠诚,当场就要跟项羽拼命,但这解决不了问题。
张良有智谋,早就看出了危险,但光有计谋还不够。
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人,项伯,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按理说,他应该站在项羽一边,但项伯跟张良有交情,他连夜跑来通风报信。
项伯不是刘邦的人,也不是项羽的人,他是中间的人。
那一夜,项伯救了刘邦,不是因为他有多大能力,不是因为他有多忠诚,而是因为他的位置特殊,刘邦开始明白了什么。
白登山上的绝境突围
公元前200年,白登山,三十万匈奴骑兵把刘邦围了整整七天,粮食断了,士兵开始吃马肉,将军们一个个愁眉苦脸,樊哙说:"陛下,我们冲出去!"
张良说:"陛下,我们坚守待援。"都没用,冒顿单于铁了心要刘邦的命。
这时候,陈平站出来了,陈平找到刘邦:"陛下,臣有一计。""美人计。"众人愕然,都什么时候了,还玩这一套?但陈平的计谋很巧妙。
他派人给冒顿的王后送去美女画像。
告诉她:汉朝有绝世美女,如果冒顿俘虏了刘邦,这些美女就会入宫,冒顿王后害怕了,开始劝冒顿撤兵,三天后,匈奴军队突然撤走,刘邦死里逃生。
这一仗,让刘邦看清了一个道理。
最关键的不是正面硬刚,而是找到对方的软肋,而找软肋的人,往往是那些游走在各方之间的人,陈平既了解汉朝,也了解匈奴。
他不是最忠诚的臣子,也不是最有能力的将军,但他解决了最要命的危机。
公元前196年,英布反了,英布是谁?九江王,能征善战,手下有十万精兵,消息传到长安,满朝文武都慌了,樊哙说:"陛下,我去平叛!"
刘邦摇头,樊哙打仗勇猛,但英布不是靠武力能搞定的。
张良献计:"陛下,可以分化英布的部下。"刘邦还是摇头,张良的计谋很好,但执行起来很难,刘邦想起了一个人,薛公。
薛公是谁?一个小官,既不在英布阵营,也不在刘邦核心圈子里。
但他对英布很了解,薛公告诉刘邦:"英布必然会东进,他会联合吴越,然后北上争夺天下。"果然,英布的行动路线跟薛公预测的一模一样。
刘邦提前布局,在固陵一战就击败了英布。
英布兵败身死,叛乱平息,这一仗,刘邦又学到了什么?最了解敌人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心腹,而是那些跟敌人有过接触,又保持距离的人。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真相
很多人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当时韩信只是一个小兵,刘邦根本不认识他,按常理说,韩信走了就走了,无关紧要。
但萧何连夜追了几十里路,把韩信追了回来。
为什么?因为萧何看出了韩信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他看出了刘邦需要什么样的人,刘邦需要能打仗的人,但他更需要能协调各方关系的人。
萧何既了解韩信,也了解刘邦,他知道怎么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韩信后来成了大将军,为刘邦打下了半个天下,但如果没有萧何的协调,韩信根本不可能得到重用,萧何做的,就是中间人的工作。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遇到了一个新问题。
老兄弟们不把他当皇帝看,樊哙、卢绾这些人,还是像以前一样,在朝堂上大呼小叫,有时候喝多了,还要跟刘邦划拳,这成了问题。
皇帝的威严在哪里?张良献策:"陛下应该严厉一些。"
但刘邦不想跟老兄弟们翻脸,这时候,叔孙通出现了,叔孙通既不是刘邦的老兄弟,也不是世家大族出身,他是个读书人,但很懂人情世故。
叔孙通提出了一个方案:制定朝廷礼仪。
"陛下,不需要严厉,只需要规矩。"叔孙通设计的礼仪很巧妙,既保持了皇帝的威严,又不会让老兄弟们感到被疏远,规矩定下来了,大家都按规矩办事。
皇帝是皇帝,臣子是臣子,但感情还在。
刘邦很满意:"这才是治国之道啊!"叔孙通做的,还是中间人的工作,他在皇帝和臣子之间搭了一座桥。
刘邦的最终领悟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他把太子刘盈叫到床前,"你记住,用人不能只看忠诚,也不能只看能力。""那应该看什么?"刘盈问。
"要看他能不能当桥梁。"刘邦指着病榻旁的几个人。
"樊哙对我忠诚,但他只会听我的话,不会听别人的话。"
"张良很有智谋,但他的计策有时候太理想化。""只有陈平,能够在各种人之间游走,能够协调不同的利益。这种人,比忠臣和能人加起来都重要。"
刘盈若有所思:"父皇,为什么?"
"因为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的天下,你要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就必须有人帮你协调各方关系。"
刘邦死后,汉朝的历史验证了他的判断。
文帝时期,有一个人叫张释之,张释之既不是皇帝的心腹,也不是顶级的能臣,但他做了一件事:协调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
文帝想要严厉治罪,张释之劝他要按法律办事。
大臣们想要逃避责任,张释之提醒他们要承担义务,结果是什么?文景之治,景帝时期,有一个人叫晁错,晁错很有能力,也很忠诚。
但他有个毛病:只站在皇帝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考虑诸侯的感受。
晁错提出削藩建议,从皇帝的角度看,这个建议很对,但从诸侯的角度看,这是要他们的命,结果呢?七国之乱。
如果当时有一个像陈平这样的人,能够协调皇帝和诸侯的关系,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历史可能会不一样。
刘邦临终前的这句话,不仅是对儿子的告诫,也是对后世所有管理者的提醒。
在复杂的环境中,真正决定成败的,往往不是个人英雄,而是那些能够协调各方、化解矛盾的平衡者。
这种人,比忠臣和能人加起来都重要。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