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兰政府一手酿成“安世之乱”,不仅搅乱全球汽车业,更波及整个产业链。尽管“中方已同意出口豁免”的消息让欧洲汽车行业暂时松了口气,但这场风波带来的余悸仍未消散。
当地时间11月13日,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费加罗报》发文指出,荷兰“捅出的娄子”显然激怒了中国,而贸易紧张局势的升级,也暴露了欧盟在这一事件中的无力。10月下旬,全球众多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曾忧心忡忡,担心后新冠疫情时代的零部件短缺危机将再度上演,导致生产线陷入瘫痪。
“中国给欧洲上了一堂工业课。”报道直言,中国手握安世半导体这张关键“牌”,即便未动用在稀土精炼领域的主导权,也能在汽车领域的博弈中收放自如。文章还援引业内研究人士的观点称,中国正通过谈判构建一套高效的出口管制体系,“其在权力博弈中取胜的实力已得到充分证明”。
此前,荷兰政府于9月30日以“国家安全”为由,突然下令强行接管中国半导体领军企业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这一决定直至10月12日才对外公开。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荷兰采取行动的前一天(当地时间9月29日),美国政府刚刚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对被列入“实体清单”、且闻泰科技持股超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力度的出口管制。
尽管荷兰方面一再否认,但事实却难以掩盖。10月14日,荷兰相关法院公开的文件显示,荷美两国曾就“穿透规则”进行过沟通协调,美国甚至向荷兰提出要求:更换安世半导体的中方首席执行官,并“调整治理结构”,以规避“穿透规则”的制裁。
作为法媒,《费加罗报》也指出,这一事件凸显了美国的持续干预——多年来,闻泰科技一直是华盛顿的“眼中钉”。
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今年6月,美方进一步施压,要求其撤换中国籍CEO;最终在9月,闻泰科技子公司安世半导体也被纳入美国“实体清单”。
《费加罗报》称,在局势持续紧张后,中美于10月底相继举行经贸磋商和元首会晤。英国《卫报》也提到,安世半导体事件引发全球供应链“断供”危机,此后中美经贸会谈达成共识:美方决定暂停实施9月29日公布的50%穿透性出口管制规则,为期一年;中方则于上周末恢复了芯片供应。
当地时间11月8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Maroš Šefčovič)在社交媒体X平台发文宣布,中方将豁免此前因安世半导体被强行接管而实施的严格许可要求,同意恢复向欧洲汽车行业供应关键芯片,但前提是购买方承诺仅将这些半导体产品用于民用用途。
报道同时指出,荷兰政府也展现出“妥协”意愿,暗示可能撤销10月12日实施的相关措施。
然而危机并未完全解除。英国《金融时报》当地时间11月12日报道称,欧盟官员警告,尽管中方已恢复芯片出口,但欧洲汽车制造商及其他工业企业仍面临“毁灭性”芯片短缺,这可能在数周内导致全球生产线停工。
据路透社11月13日消息,两名知情人士透露,安世半导体的欧洲客户正与其合作,寻找变通方案以绕过欧洲部门与中国工厂之间的争端。他们将这一计划称为“临时补丁”:直接从欧洲工厂采购硅晶圆,自行运往中国,并与中国工厂签订合同完成最终封装。
截至目前,安世半导体及其母公司闻泰科技尚未就上述报道作出回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