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76周年纪念日当天,一段悄然引爆全球军事圈:黑色飞翼造型的“攻击-11”隐身无人机缓缓滑出机库,与歼-20、歼-16D组成编队掠过云端,可惜这短短的几秒的画面却让美国的防务网站连夜加班,直言“目前美军都没有能对标的装备”。
![]()
可谓隐身设计的最终之作,几乎将其“隐”字的本质彻底地发挥到了极致。采用对飞翼的彻底“变身”手段,将其整体的雷达、红外的“隐身”系数都提升到了近乎昆虫的极致之上,其进气道的S形曲线不仅可将发动机的叶片全部隐藏了起来,而且还可将发动机的内部的热量都“隔离”了出来,根本就不让外界的红外线探测到它的存在。
可谓是近代无人机的“隐身之王”,美媒《战区》就曾对其无人机的隐身性能大加赞誉:“它的雷达反射的信号微弱得像一片落叶,甚至都要比F-22和F-35等五代机的雷达的反射的信号都要小。”。
更为令人咋舌的是,这3架不明飞行物的实物照片,竟由美国的商业卫星从西藏日喀则机场的上空一一拍下了,而日喀则机场又恰好位于中印的边境上,仅140公里的距离,更使我们对此的质疑之心百转千回:这3架“黑匣子”究竟何来?它的真正面目又将如何呢?
![]()
细看了宣传片中那一组“神机”们的“神合”——攻击-11与歼-20S双座机的编队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玄机:这不仅仅是“神机”们的“神合”,更是空中打击的全新战略的体现。同时也将歼-16D的电战机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真可谓“神合”之下,百战之将;“神合”之中,更是百般之法;“神合”之上,更是百般之技!
这其中的战略思想、战术的灵活性可就更为深刻了!。歼-20S后座武器官专司指挥多架攻击-11前出侦察,歼-16D实施电磁压制,无人机群率先撕开防空缺口。
对歼-20的“穿透性制空”战术的不断深入同时,越来越多的战场实践证明了这架战机的另一重身份——从冲锋的前锋转向了战场的掌控者,而作为其主要的伴侣的攻击-11也从最初的“近身战”型转向了高危的“忠诚僚机”。
尽管美军也曾经在X-47B的项目中尝试类似的自动化的航电协同的路径,但最终却因其所面临的诸多的技术瓶颈而将其也送进了博物馆,而相比之下更早就开始的“攻击-11”却已初步实现了6机的协同出击的能力。
![]()
高原部署令印度防空成睁眼瞎
在海拔3800米的日喀则机场,攻击-11经受住了高原缺氧、昼夜温差25摄氏度的极端环境考验。
其近1500公里的作战半径可轻松覆盖印度东北部的多个空军基地,而且内置的弹舱可携带8枚精确的制导武器,对如S-400的强大防空系统以及苏-30MKI这样的先进的战机都能实施一招“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印度最先进的“阵风”战机雷达需逼近至30公里内才能发现攻击-11,但此时无人机的PL-15导弹早已锁定目标。
舰载版已上路,西太规则生变
更让美军焦虑的是,攻击-11的舰载版“攻击-21”已在测试中。未来搭载于航母和076型两栖攻击舰后,可与歼-35搭档扩大海上打击半径。这种“隐身无人机+有人机”的体系,正是美军提出的“穿透式轰炸”概念率先落地的实战化版本。而中国空军的作战模式已从“平台中心战”转向“网络中心战”,攻击-11作为信息节点,能与卫星、预警机实时共享数据,重构侦-控-打-评链条。
![]()
一架无人机的服役,正悄悄把西太平洋的战略天平推向新平衡。当美媒还在争论“攻击-11”与“攻击-21”的衍生关系时,中国的隐身无人机已带着新战法翱翔天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